原标题:滁州市发布今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
人工增雨、人工消减雨、人工防雹……人工影响天气作为气象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手段之一,在滁州本地缓解农业抗旱减灾、改善空气质量及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和森林防火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记者从市气象部门获悉,我市近日印发《滁州市2018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以防灾减灾为宗旨,以保障农业生产和改善空气质量为重点,全面做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人工影响天气以防灾减灾为宗旨
滁州地处江淮分水岭,属南北气候过渡带,易出现降水结构性、季节性短缺,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频发。近年来,我市部分地区的干旱,给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空气污染问题凸显,大气污染防治和改善空气质量任务艰巨。因此根据旱情程度,在全市范围内积极组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更显得迫在眉睫。据该负责人介绍,人工增雨作业时间是全年,根据需求开展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强度即根据需求适当提高作业强度,增加作业量。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县创建,有效补齐装备短板,不断优化人员配置,持续强化作业点建设,有力提升了全市人影综合保障能力。据市气象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共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火箭架)28套,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牵引车辆10部,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21个,人工影响天气专业作业队伍22支,人工影响天气持证作业人员92人,其中全椒县、凤阳县和定远县被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评定为“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县”,天长市、明光市、来安县和南谯区已经完成“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县”创建工作并经过初步验收。
根据实际需求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记者了解到,2017年7月,滁州市降雨异常偏少,并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最高温度达到40.4℃,呈现高温日数多、范围广、强度强的特点,全市出现不同程度旱情,部分地区达到重旱。滁州市气象部门在7月30日至8月8日期间,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大规模人工增雨作业,组织14支人工增雨作业队伍,驻守作业点,通过捕捉台风外围的对流云团,先后开展人工增雨作业33次,共发射火箭弹119枚;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作业的共同作用下,全市旱情基本解除。同年11至12月,滁州市降水偏少,各地空气质量较低,市气象部门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改善空气质量,助力“蓝天保卫战”,同时分别于11月17日、11月29日和12月14日,先后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人工增雨作业12次,共发射两种类型增雨火箭弹26枚,从而较好地改善了全市空气质量。
据了解,人工增雨需求预估主要分为四大方面:首先是依托“江淮分水岭地区人工增雨基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为防灾减灾、保障农业生产服务,根据旱情发展程度,适时组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其次是根据空气质量监测状况,应地方政府要求和大气污染防治需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作业;然后是加强与林业部门联动,密切关注森林火险等级状态,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保障森林安全;最后是根据我市安排,在重大活动区域及其上游地区,适时开展人工消减雨作业试验,保障重大活动的顺利进行。该负责人表示,“通过积极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即在一定的有利时机和条件下,使用人工催化等技术手段,使得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化,从而能够有效缓解农业抗旱减灾,助力‘蓝天保卫战’,改善空气质量,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等。”(滁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