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

首页>地方频道>淮南

抢抓国家战略机遇 加快建设“七个强市”

——我市首部“多规合一”市级国土空间规划获批

国土空间规划是地区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记者从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淮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于2024年3月2日获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以下简称《规划》)。

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相关市直单位、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等深度协同,在调研座谈、资料收集、数据整理、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全面落实《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充分衔接市“十四五”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形成了《规划》成果。《规划》是淮南首部“多规合一”的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是编制市级相关专项规划和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开展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规划》紧扣落实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机遇,加快建设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明确规划目标。《规划》以“双评价”为基础,深入分析淮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与问题。坚持底线思维、系统思维,把握重大机遇,明确城市性质为“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北部重要中心城市、皖北新型城镇集聚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强化底线约束。《规划》立足淮南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以自然地理格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三条控制线划定及管控要求,树牢国土空间规划底线。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面积不低于3265.89平方千米(489.8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849.39平方千米(427.4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43.57平方千米(51.53万亩);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高于337.17平方千米(50.57万亩)。

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形成“两带三区四中心”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突出淮河复合廊带、引江济淮复合廊带生态骨架;形成淮北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区、中部绿色都市农业生产区和南部丘陵现代农业生产区3个农业生产分区;强化市域中心城市以及凤台县城、寿县县城、新桥组团3个副中心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引导人口、功能集聚。

严格农业空间保护。加快形成“三区多点”的农业空间格局,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的“三位一体”保护,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强化粮食基本保障能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以寿县、凤台县、潘集区为重点,建设集中连片现代化高标准农田集中区。分类推进全市乡村空间治理,统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空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合理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支持和美乡村建设。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两廊四带多核”的生态保护格局,突出淮河干流和引江济淮生态廊道建设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中的核心地位,保护“三山三水”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核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流域综合治理、山体生态修复和废弃矿山综合整治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新型城镇化发展。以现有城镇发展格局为基础,适应人口总量、结构变化、流动趋势,结合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构建“一核三心、两带多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城镇空间格局,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四级城镇等级体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优化中心城区布局,坚持城市南向发展不动摇,以山南新区为主引导城市主要功能与人口集聚。完善“一心两翼,一带四城”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强化舜耕山南北两核联动发展,推进大通区、谢家集区两翼毗邻区与山南新区联动发展。以沿淮城镇带串联田大城区、山南新区、谢八城区、潘集城区四个城区,深化产城融合发展,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

强化设施支撑与空间需求保障。构建由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构成的“快速网”,内河航道、干线公路、普通铁路构成的“主干网”,构建集约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空间保障,预留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廊道空间,统筹安排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建设项目空间需求。

记者 周莹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8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