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和关键词。我省强调,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强劲增长极”。
近年来,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
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如何在“新”和“质”上下功夫,更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突出先进制造业,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子在“实”,必须明确主攻方向、找准着力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当前,新兴产业如汽车产业在加快向智能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一定先发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如盈利、技术创新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程韬认为,应鼓励并支持汽车企业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技术创新,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努力通过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并实现差异化竞争。促进智能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院所之间的协同合作,强化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同时,推动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融合创新生态,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重塑竞争新优势的必答题,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培育产业体系新支柱的抢答题。“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走进工厂车间,走进千家万户。”全国政协委员许礼进认为,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抢滩布局相关产业赛道,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传统产业并不等同落后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说。目前,传统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中占了很大比例,在安徽占比近70%,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比如玻璃产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新材料产业的重要部分,它对于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传统产业需要发展,我们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达到质优,让传统产业重新焕发青春。”
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正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加速器”。“当前,大模型在各行各业显现出强大的赋能价值,行业头部企业都在积极推进大模型等技术在行业的深度应用。”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大模型相关的技术底座将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基础设施,应加快大模型赋能工业领域,并在软件行业领域加快推动代码大模型的深度应用,助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在工业领域加快推动大模型赋能提质增效,在金融、能源、通信等关键领域确保使用自主可控的国产硬件和国产大模型,加快打造国产大模型应用生态。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打造“改革试验田”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在技术层面取得更大突破,还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全国人大代表彭凤莲表示,制度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有关部门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适应高质量发展和经济活动数字化进程的需要,激活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优质生产要素的活力,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全国政协委员李霞建议,把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尤其要在不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领域,推进“一照多址”“一证多址”等改革。同时,全面清理涉及地方保护的各类优惠政策,破除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对外地企业设置的隐性门槛和壁垒,健全更加开放透明、规范高效的经营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
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要持续营造各类经营主体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全国人大代表秦凤玉表示,亳州市将积极落实好各类惠企政策,推进“周六政企面对面解难题”“周日项目要素会商协同办”等优化营商环境十条举措,坚持民营企业家恳谈会、现场办公等制度,强化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尊重激励,营造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舒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让亳州企业发展得更好。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是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的重要方面。“国家层面可以成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工作小组,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促进三者有效贯通、深度融合、同向发力。”全国政协委员李和平建议,应加快布局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把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贯穿教育全过程。同时,探索拔尖创业人才“选育用评”机制,引导和推动高校主动承接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技术攻关项目,构建科产城一体融合创新生态,聚力建设一批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的都市型科技创新集聚区。
加强重大国家战略对接,着力打造“发展动力源”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长三角地区拥有雄厚的基础研究和完善的产业结构优势,应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及产业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化长三角基础研究科创资源的协同合作,促进区域学科交叉融合,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长三角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全国政协委员徐晋建议,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生产导向进行适当调节,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加强产业间供给与需求的耦合度,促进形成一体化产业集群。
抢抓开放机遇,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对于更好推进安徽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机遇,在双向投资上实现新突破,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建议,要完善企业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创新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大外资招引力度的同时,也要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动汽车、新能源、家电等安徽优势产业集群出海,带动产品、技术、品牌和标准“走出去”,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高质量的发展始于高质量的项目,高质量的项目依靠高质量的投资。“今年将进一步发挥‘投资安徽行’牵引作用,用好世界制造业大会、海客圆桌会、徽商回归等平台,诚邀客商来皖投资兴业,在互利合作中实现更好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陈 军表示,将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撬动作用,提振民间投资信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同时,强化重大项目谋划储备,优化调度服务,推进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充分发挥对有效投资的压舱顶梁作用。
全方位扩大开放,为新质生产力拓展更大发展空间。“蚌埠市拥有长三角一体化、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等重大政策平台优势。”全国人大代表马军表示,将下大力气推进制度型开放,统筹推动开放通道和平台载体建设,聚力攻坚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将持续推动开放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开放通道体系,全面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更好实现蚌埠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全省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劲增长极”作出更大贡献。(吴量亮 范孝东 李 浩 李明杰 许昊杰 方 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