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首页>地方频道>常州>要闻

常州市武进区因地制宜探索“农业+环保”新路径

生态循环农业对农业污染治理至关重要。近年来,武进区加快探索“农业+环保”新路径,通过对废弃树枝、秸秆的综合利用,推动农业废弃物由“治”转“用”,形成低碳环保、增收增效的“生态循环链”。

桃枝碎肥“变废为宝”

连日来,在前黄镇天卓家庭农场,一台中型枝条粉碎机在桃园来回穿梭,所过之处,修剪下来的枝条被逐一粉碎。“直径五六厘米的树枝都能打碎,像被子一样盖在田里,今后再翻到土里,能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农场负责人王小军介绍。

王小军共承包了60多亩地种植桃树,每年要定期对这些桃树进行两次大修、一次小修,每亩地修剪下来的桃枝多达1吨。传统的处理方式是将桃枝丢弃或焚烧,既有安全隐患,还污染环境。2024年,王小军花10多万元购置了枝条粉碎机,不仅解决了桃枝处理利用难的问题,还产生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据统计,武进区的水蜜桃种植面积约4万亩,涉及万余户果农。截至目前,全区已采购各类粉碎机械160台左右,使废弃桃枝实现循环再利用。

树枝不仅可以成为“沃肥”,还能推动发展新型清洁能源。2023年,雪堰镇雪东村引入树枝秸秆处理厂,利用树枝处理设备集中粉碎树枝,再交给电厂处理,打通了村级“收集—处理—发电”工作链。

绿化垃圾“华丽转身”

“这条路上的景观太漂亮了,还做成了各种动物的形状,很有创意。”在延政中大道,沿路的景观带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同于用草坪、花卉等装饰的景观带,这里被五颜六色的小木片覆盖,拼接成各种几何图案,这些小木片都由绿化废弃物转变而来。

武进区年产大量绿化垃圾,堆放难题长期存在。2022年起,恒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应对,将修剪废弃的枝丫集中收集,并通过破碎技术转化为有机覆盖物。这种覆盖物不仅能保持土壤湿度,达到节水效果,还具有保温功能,助力植物安全越冬;同时,它还能为土壤增添养分,提升肥力,其粗糙的表面更能减缓风速、吸附尘埃,发挥滞尘作用,成功实现了绿化垃圾的多维度资源化利用。

“去年生产了500万吨,基本用于城区的道路养护和施工。这些覆盖物不需要浇水、修剪,可以大大节约养护成本。”公司项目经理李茂林说。

嘉泽镇每年也有大量废弃树枝,花木种植户周华从周边村民处收集树枝,粉碎至1—2厘米,然后加入菌种进行自然发酵,个把月后便可制成有机肥用于菌菇种植。一年下来,已处理废弃树枝160吨左右。

秸秆归田循环利用

“将秸秆粉碎后打捆,铺在桃树根部,既可以阻止水分快速挥发,还能抑制杂草生长。”每年农忙季一过,洛阳镇芸秀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晓忠便会将回收上来的秸秆均匀地铺到桃园里。

张晓忠种植小麦和水稻多年,如何使秸秆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建议下,他创新实践秸秆还田模式,将回收的秸秆粉碎后铺设在植物根部,既保墒抑草,又改良土壤。

“经过半年多降解,土壤有机质含量从每公斤36毫克提升至每公斤41毫克,值得大面积推广。”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斌斌说,这种模式既破解了秸秆处理难题,又降低了果园管理成本,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据统计,武进区每年产生秸秆4.8万吨,综合利用率超过97%。除直接还田,大部分秸秆被打捆离田,就近送到3个有机废弃物处置中心,制成秸秆生物有机肥出售给农户。这种有机肥可使土壤疏松,在不减产的情况下代替30%—50%的化肥。

“我们将完善秸秆收储体系,实现乡镇全域覆盖,探索可复制推广的技术路径和运行机制。”武进区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邹建芬说,将通过优化产业链条,推动农业生产向绿色高效转型升级,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样板。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2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