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十年前的今天,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正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条大运河,千载越地史。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浙东运河全长约200多公里,其中绍兴段全长100多公里,是浙东古运河的核心区和主体,见证了吴越文化的生发和传承,更是绍兴人民古往今来的“母亲河”。
悠悠大运河,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2023年9月,他亲临位于绍兴越城的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跨越江河、穿越时空,回顾申遗之路,我们随着奔流不息的运河水,感受汩汩流淌的光阴脉动,追溯千年古运河的华丽蝶变。
吴越 摄
申遗路,求索路
2006年5月22日,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第一次研讨会召开。24日,会上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随着“杭州宣言”响彻全国,绍兴人却有些滋味杂陈。“可喜的是,大运河价值被世人看见。失落的是,当时,申遗的主体仍是京杭大运河。”时任绍兴市水利局副局长邱志荣说,连续两年,为了让浙东运河纳入申遗名单,陈桥驿等知名专家、绍兴市政协及有关部门多方奔走呼吁。据统计,仅在省级媒体发布的报道就有20余篇。
马黎明 摄
“除了鼓与呼,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的考察、研究、梳理,从各类古籍、古迹、遗址中,不断寻找浙东运河之于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意义。”邱志荣说。
其一,浙东运河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开凿运河,是越人的伟大创造。《越绝书》记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早于越王句践时期,越人就开始了运河的开凿,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兴建年代最早、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人工运河之一。
其二,浙东运河对于国家统一有着特殊含义。历史上,大运河,是国家南北统一的标志,无论是禹会会稽,大禹归葬大禹陵,还是秦始皇巡越,都印证了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代朝廷绘制的《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中,也清晰标记了浙东运河为大运河南端。
其三,浙东运河是海上丝绸之路起始点。越国对外贸易、文化交流以山阴故水道为主要航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繁华,绍兴丰盛物产与宁波良港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大运河南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唯一出口。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关键信息汇聚,终于为浙东运河纳入申遗打通“任督二脉”。2008年11月11日,按照国家文物局意见,省文物局专题召开浙东运河保护及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会议。而这,也标志着绍兴的古运河正式纳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范畴。
随后,为了更加积极主动全面开展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绍兴也加快了顶层设计的步伐。“制定一个科学的保护规划,最大限度地囊括保护的范围,明确下一步的行动指南,这在当时是非常有必要的。”时任绍兴市副市长的冯建荣回忆道。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推动下,2010年12月3日,绍兴市人民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召开,进一步对绍兴古运河申遗工作作出部署,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大运河(绍兴段)遗产保护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和具体措施的逐一落实,大运河绍兴段的宝贵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吴越 摄
回顾申遗之路,颇多坎坷,但申遗成功却也为古老的大运河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当好消息传来,作为绍兴段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冯建荣不禁写下这首《清平乐•绍兴运河》,以表达自己对运河申遗成功的欢呼雀跃之情,以及对后续保护传承利用的满怀期待之情——“岁密月稠,流长底蕴厚。诗路千年由扁舟,功德播惠神州。而今瞩目全球,万众跃跃欲游。但待殷勤呵护,更得景美人悠。”
护水脉,传文脉
走在浙东运河(越城段)的八字桥上,只见河中碧波荡漾,桨声欸乃中,一叶乌篷悠闲划过……运河两岸,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原汁原味的水城风貌尽收眼底。
施淼声 摄
上世纪末以来,绍兴政府和民众就充分认识到浙东古运河的历史价值和地位,十分注重对古运河和沿线城镇河道的保护和整治,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
1999年,为绍兴市民厚爱的环城河整治正式启动,以城市防洪、城建配套、环保、文化、旅游等五大功能为目标,实施综合治理,稽山园、鉴水苑、治水广场、西园、百花苑、河清园、迎恩门、都泗门等“八景”逐步亮相。
2002年,“运河园”建设一期启动,对浙东古运河进行全面水环境整治。为保护历史遗存,4.5公里全线均以天然石材砌墈,移建或组建散落于民间古桥二十余座,建设“运河纪事”“沿河风情”“古桥遗存”“浪桨风帆”“唐诗始路”“缘木古渡”六个运河景点。
其余还有大环河整治、龙横江整治、水城历史街区建设、迎恩门改造工程和其他河段整治及古镇保护等不胜枚举……
2014年9月4日,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出《关于加强大运河(绍兴段)世界文化遗传保护利用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据了解,这是绍兴历史上第一次以党委、政府的名义,为一条河流文化的保护、利用、传承工作而发出的专门文件,也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沿线城市中出台最早的管理工作文件。
张鹏 摄
作为浙东运河的重要发源地,申遗成功十年来,越城扛起“原点”担当,大运河在新时代越“活”越“年轻”。
全长44.4公里的大运河越城段,包括绍兴越城西兴运河段、城内运河、绍兴护城河、山阴故水道等河段,包含水工遗产、相关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类共57处,最大程度保持了原真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加强水文治理,让水脉焕然一新。越城区深入开展“五水共治”、“幸福河湖”建设等工作,重点抓好“拆、截、治、清、修、管”六个环节,全面排查违规占用水域岸线、河湖“四乱”等问题,水质稳定提升至Ⅲ类。先后实施新三江闸排涝配套河道拓浚(越城片)、马山闸强排及配套河道、东入曹娥江袍江片排涝等工程,有效提升运河沿线防洪排涝能力。
精心呵护遗产,让文脉历久弥新。越城区充分尊重历史,对运河沿线名人故居、古纤道、古桥开展修缮养护,改善周边重点文物风貌,建设上线“文物智慧管家”,将运河水系22座古桥纳入监测视野,实现24小时全天候动态管控。此外,挖掘激活运河沿线文化资源,加速推进古城有机更新,形成以越子城、八字桥、鲁迅故里、书圣故里、阳明故里、徐渭故里为核心的古城历史文化片区。
“好运”河,幸福河
微风细雨中,随着清波泛动,龙舟缓缓起航。船下,是2500年流淌不息的浙东运河。一侧,泱泱鉴湖水。另一侧,是巍巍会稽山。目之所及,山水之间,风景如画。
巡游大运河,重温申遗路。随着这个特殊日子的到来,运河畔也日益热闹起来。昨天,2024“潋滟盛夏 龙行好‘运’”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夏至龙舟巡游活动在陶堰街道举行,运河两岸的群众们在“龙头点晴”“抛秧祝福”“夏至唱大戏”“运河消夏集”等活动中,寄托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历史上,绍兴一直是“人物殷阜”的鱼米之乡。得益于运河成就的经济发展和历史基础,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如今的绍兴人也是好运接连,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和提高。
在浙东运河博物馆内,有这样一幅“运河长卷”,从中可以找到绍兴、越城乃至运河边上的各个镇街。运河沿线的人文历史价值与内涵,通过一张图便看得清清楚楚。数据显示,浙东运河绍兴段涉及21个乡镇街道,以10%的市域面积,创造了绍兴20%的地区生产总值,滋养了绍兴30%的人口,使这里成为了全市经济最繁荣兴旺、生活最幸福安康的地区。
申遗成功十年来,越城区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建设展示浙东运河博物馆,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超5000人次;推出书籍《船说》,专题讲述大运河上绍兴船文化;松陵船厂亮相央视纪录片《大运河之歌》;浙东运河文化园、黄酒小镇、迎恩门风情水街等节点地标串珠成链;推出“古城过大年”、山阴城隍庙会、陆游文化节等节会名片;创新开发运河茶市、运河诗会、画舫巡游等节庆活动;浙东淡水鱼馆、文创园区计划今年三季度开业营运……
骆华栋 摄
正如绍兴市委常委、绍兴市越城区委书记、绍兴滨海新区党工委书记徐军所说,运河文化是时代的、大众的,要在活态保护、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利用,让运河沿岸人民共享成果。
发展成果落脚于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幸福越城”底气更足、颜色更亮。当下,越城区谋划总投资约390亿元的“河城共生”保护利用项目,通过不断上新各类重大项目,将这条黄金水道建设成为文旅越地长河、生态美丽运河、产业创新运河、城乡幸福运河。同时,持续绘好“河城共生”新画卷,将大运河文化与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更好地结合起来。
从历史时光里的舳舻千里、渔火延绵,到现实图景里的物阜民丰、文脉流淌,大运河带给人们的物质与精神富足难以计量。我们相信,沿着保护、传承、利用的路径,这条古老的大运河必将不断焕发时代新风貌,真正成为一条人民之河、文化之河、生态之河、景观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