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抢抓新风口 领飞新赛道
低空经济,在这里加速起飞!
从阳台出门,一架小型无人机悬停于眼前。走上飞机,语音提示目的地后,无人机在楼宇间穿梭并快速抵达终点……科幻电影中的这一幕即将走向现实。
连日来,从南京亿维特研制的五人四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原型机总装下线,到无锡市梁溪区将打造全省首条无人驾驶的低空航线并探索空中的士商业运营路线,“空中出租车”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3月19日,记者来到省内无人机科创企业与省内唯一一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感受江苏低空经济的发展脉动。
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的南京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运行管理中心大厅内,南京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空域中的无人机运行情况在云平台上一目了然。“屏幕上的这些白点,就是正在飞行的无人机,点击图标后可以连接无人机上的摄像头,查看无人机拍摄到的视频。”浦口高新区科创集团副总经理霍敏介绍。显示屏上,标注着7个无人机起降场和总面积近500平方公里的3块独立无人机飞行临时空域。
南京是国内最早一批涉足低空经济的城市。2019年,浦口区牵头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联通共同打造全国首个5G网联无人机试飞基地——江苏南京无人机基地。2020年10月,这里成为全省唯一、全国首批13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之一。如今,基于全国首个5G低空智联网的智慧立体巡航体系在长江南京段建成,可实现长江巡检、不停船购物、应急救援等应用。长江南京段上空,每天都有无人机定时巡航巡检,还有无人机为船员们送外卖。
“无人机在长江南京段上空巡视,2小时就可以飞个来回。”霍敏告诉记者。截至去年末,江苏“长江汇”水上无人机物流配送平台已服务近50万名船员、超3200家航运企业,发生交易的船舶数超4万条。这既为航运业减少了船舶靠离泊服务区产生的柴油消耗,也助力节能减排和长江大保护。
在长江上空巡航巡检的无人机“长”什么样子?在南京长空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它的真容。这种无人机全身呈灰色,翅膀上各有2个小螺旋桨,类似于迷你版客机,但可以实现纯电动飞行。“目前服役的是‘飞鸽FG30V’5G网联垂起固定翼无人机。”南京长空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波告诉记者,这款无人机翼展达3.6米、机长2.3米、重32千克,可以远程操控垂直起降,在5000米以下区域飞行,巡航速度在每小时90—100公里,续航时间2小时。
无人机还可以运用到更多场合。比如,“鸿雁”HY30A无人机主要用于气象监测。在台风季,气象工作人员会操控“鸿雁”一头“钻”进八级风圈,探测台风外围大气参数。
“‘鸿雁’HY30A无人机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它的机翼顶端就与众不同,有一对专门用来降落的钩子。”杨波指着机翼介绍,这是我国首款固定翼船载无人机。HY30A无人机有诸多技术创新点,比如高抗风性飞行器平台设计技术、短距气动弹射起飞技术、垂绳精确定点拦阻回收技术、精确飞行控制与引导技术、小型活塞式重油发动机技术等。杨波告诉记者,以短距气动弹射起飞技术为例,国外同类机型的起飞轨道长度较长,在同等条件下,“鸿雁”科研团队将起飞轨道长度缩短为4米。“别小看这4米轨道,它对机体的材料要求更高、风阻设计更小。”
“‘鸿雁’可以连续飞行约12小时,飞行高度可达5000米,即使在七八级的台风风圈中也能来去自如。”在杨波看来,无人机的未来不仅在于无人机制造,还在于无人机衍生的各种服务。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成熟, 未来无人机的应用领域将逐步覆盖农业、物流、遥感、娱乐等领域。“低空经济包含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服务和综合保障四大方面。我们要把低空资源转化为市场要素,并通过市场化产生更多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
专家观点 >>>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涉及低空飞行、航空旅游、支线客运、通航服务、科研教育等众多行业的经济概念,是辐射带动效应强、产业链较长的综合经济形态。
“江苏在低空经济领域起步较早,拥有丰富的低空资源,有着完备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江苏省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刘杰表示,仅在南京,就有南航、南大、东大、南信大、南邮、南理工等高校可以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和人才支撑,还有中电科14所和28所等一批创新科研单位,以及长空科技、拓攻无人机、中航金城无人系统、大翼航空、金威测绘、南智光电、精微迅智能科技、南京联通、若尔航空等一批在行业领域国内领先的低空经济企业。
刘杰认为,低空经济发展正热,也应冷静看待。以eVTOL为例,从研发、定型、生产到上市有一个漫长过程。产品具备载人飞行条件后,在城市的哪些区域飞、怎么飞、如何设定航线、如何保障安全等都非常重要,不可能一蹴而就。发展低空经济,亟待政府加强顶层设计,防止“内卷”和“一哄而上”,要加快发挥在系统研发创新、应用上的龙头优势,发挥全省在制造、配套、应用上的优势。
江南大学商学院院长浦徐进表示,江苏省要积极探索各种低空应用场景,提高及时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