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首页>地方频道>黄山>要闻

黄山丨青山绿水唤醒返乡致富梦

  初春的休宁,群山拥翠,笼罩在绵绵细雨之中。2月13日,记者乘车沿205国道,来到有着“钱江源头第一村”美誉的休宁县龙田乡江田村。村外,一弯清澈的龙田河蜿蜒流淌,顽鱼戏水,尽展盎然春意;村内,乡亲们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欢声笑语,诉说新年希望。

  4年前,树、竹、茶、箬叶是这座皖南小村庄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地处偏僻山区等多种原因,丰富的自然资源难以转化为经济收入,全村70%的劳动人口选择外出务工,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的江田村一直处于落后状态,2014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

  如何利用丰富的林产和水资源拓展全村的脱贫之路?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扶贫工作队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集思广益,江田村选择泉水养鱼养殖作为脱贫攻坚产业的发展突破口。

  “休宁县自宋代以来就有泉水养鱼的传统,属于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因此我们打算因地制宜,利用本地无污染的山溪水资源,将泉水鱼养殖作为一项特色产业也是扶贫产业来重点发展。”龙田乡乡长张贡献介绍。

  2015年,在市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江田村筹措资金70万元,拉开了江田村发展泉水鱼养殖产业的序幕:流转土地3亩,建成主鱼池有16口的标准化泉水鱼养殖基地,成立泉水鱼专业合作社,吸收11户农户和有发展意愿的15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并与市供销公司合作,由供销公司统一鱼苗购买、鱼病防治、品牌打造、营销推广等。自此,一尾泉水鱼从山里“游”向上海、杭州、合肥等城市,成为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新符号,也让村民的生活渐渐富裕起来。

  泉水鱼养殖让贫困户看到了“草鱼变金鱼”的新希望,在基地的带动下,贫困户程鑫林也修建了7口鱼塘,增加收入近万元。目前,该村已建成鱼塘50余口,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

  一边是发展泉水鱼养殖产业,聚力脱贫攻坚,另一边是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近两年,在县乡两级的支持下,江田村先后投入200余万元,实施了全村污水处理项目,拆除改造30个简易旱厕,清除沿村庄沟渠淤泥200米,安装村庄亮化灯25盏,修建绿化广场1000平方米,完成便民桥、崇文渠、长武岭拦河坝和电网改造等项目,乡村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江田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

  泉水叮咚响,鱼儿追影忙。山村摘贫帽,游子归故乡。江田村的良好发展势头唤醒了一批青壮年人口回乡谋求发展的致富梦,近年来,该村外出人口呈现出明显回流趋势。

  在泉水鱼养殖基地附近,一座新落成的400平方米的厂房引人瞩目,有机茶叶加工设备、竹笋烘干设备等已安装完毕。“现在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茶季来了我们就可以开始生产名优茶了。”曾经在深圳务工的张林权看到村里交通等基础设施日益改善,果断放弃原来的行业返乡回家创业,牵头成立了茶笋合作社,并以入股分红形式吸纳10户贫困户参与。在市供销公司的帮助下,江田村年产精制茶叶由当初的1000公斤增加到2500公斤,品质优良的茶籽岭高山茶叶、竹笋声名鹊起。“去年合作社仅茶叶一项,毛收入达到8万多元,带动22户社员户均增收近3000元,2019年春天,我们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了。”张林权信心满满地说。

  “我是2018年回到江田的,因为家乡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脱贫,让我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29岁的张国强告诉记者,在浙江打工时,他发现石蛙的市场前景广阔,联想到家乡清澈的山泉活水和良好的气候环境,觉得回乡养殖石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了想法后,张国强主动与另外两名村民张德利、张伟锋交流,立即将创新思路转化为创业出路,在当地乡村干部的带领和帮助下,3人到源芳乡学习石蛙养殖技术,投资近20万元,建起面积近3亩的石蛙养殖基地。“等到天气晴好,我们就把池子砌起来,争取两年能够产生效益。”张国强胸有成竹地说,“返乡创业虽然辛苦,但有好政策、好干部的支持,我的心里很踏实。”

  如今在江田村,像张林权、张国强这样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在外创业的张正好、吴青贵等,也把加工厂开到了村里,吸纳村里闲散劳动力10余人加工玩具、打火机、手套等,“指尖上的扶贫”让更多村民走上脱贫之路。

  日益发展变化的江田,正以独特地域优势吸引着一只只昔日南飞的大雁变成还巢的凤凰,用他们过去在外面的所见所学,成就推动江田乡村振兴的新梦想。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53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