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碣石村的第一眼,是绿意盎然。金秋时节,行车碣石,清风徐徐,满坡翠绿,这里所在的徽州区富溪乡,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黄山毛峰的原产地、核心产区。
第二眼,是一处处被定格的烽火岁月。从当年寻淮洲、粟裕率领红19师经过的红军步道,到中共歙县县委和歙县民主政府筹备地旧址,再到小坞革命烈士纪念广场……珍贵的“红色根脉”在这里被保护、被打通。
第三眼,是一步一景。始终坚持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开发,坚持修旧如旧,还原乡愁记忆,碣石先后收获了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三批省级传统村落及省级美丽乡村等多项荣誉。
高山毛峰“家”
满目葱茏的碣石村,群山环抱,流水潺潺,云雾缥缈,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黄山毛峰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萌芽。
碣石村所在的富溪乡有茶园面积1.8万亩,海拔500米以上的茶园占60%。依托资源优势,碣石村家家有茶、户户卖茶。村内大大小小的茶企也不少,其中规模较大的紫霞茶业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紫霞”牌黄山毛峰茶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获首届黄山(上海)茶业交易会金奖。
茶,是碣石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近年来,碣石村持续推进茶园绿色防控及“双零”行动,黄山毛峰品质不断提升。积极推行茶叶政策性保险,帮助茶农规避风险,保障收入稳定。通过现有紫霞茶业、大堆尖茶业两个大型茶叶合作社示范引领,组织村内4户茶叶加工企业参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壮大经营主体。同时为了扩大品牌影响力,富溪乡连续举办了十四届黄山毛峰茶文化节。
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难题亦接踵而至。“‘茶园抛荒逐年增多’‘科学化茶园管理短期见效慢’‘黄山毛峰的附加值不高’等逐渐成为制约茶产业发展的因素。”富溪乡碣石村党支部书记谢长庚坦言。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破解发展瓶颈。2021年,碣石村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合作社成功完成村内漕碣岭53亩高山茶园的流转,以“茶农+村合作社+经营主体与村级公司”为合作模式,拒抛荒、提品质,高标准打造高山生态茶园。对于年龄、劳动力适宜的茶农,村“两委”鼓励他们继续参与茶园务工,增加收入。
“我们希望通过科学化管理、标准化制作、专业化运营,不断做优茶园品质,提高茶叶附加值。同时,按照‘50亩以上连片茶园’+‘地轨小火车’+‘观摩便道’+‘茶旅融合’的总体思路,谋划示范茶园项目,带动产业增收。此外,每年进行茶叶品质检测,用经度纬度、核心指标、健康指南等内容制作品质检测卡,赋予茶园类似白酒的‘年份’概念,闯出茶业标准新途径,我们期待十年、二十年后的‘漕碣岭10年’‘漕碣岭20年’能成为市场的香饽饽。”谢长庚说。
碣石村的绿意盎然里,折射的不仅仅是黄山毛峰的品质之绿、生态之绿,更是碣石人在产业发展上敢闯、敢干的勃发之气。碣石村的茶产业,正在这片高山茶园里,孕育着更为灿烂的明天。
“烽火”燃希望
感受碣石村的红色基因,可以先从红军步道出发。这条“从黑门尖至歇岭头”长约12.5公里的红军路是富溪革命历史的发端。行进其中,胜利号角、百步红梯、红歌茶道……10余处新打造的红色节点,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到红色力量、红色精神。
走完步道,可以去革命烈士广场缅怀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富溪籍革命烈士。战争年代,游击队在崇山峻岭间担负起开辟苏、浙、皖、赣边区游击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把皖南山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接着再去富溪红色记忆馆看看,这里是中共歙县县委和歙县民主政府的筹备地旧址,馆内陈列了寻淮洲、刘奎等革命先烈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和物件。
然后来到红色讲堂。这处由闲置农房改造的红色教育场所,利用“小讲堂”讲“大故事”,获评黄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
将颗颗红色“明珠”串联成线,是碣石村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路径。自2018年以来,碣石村积极谋划红色碣石系统性项目,收集、整理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各处红色节点,不断丰富旅游业态。2021年,该村相继建成红色记忆馆、红色讲堂,红军食堂等一批项目,修复6.8公里红军步道,连续6年举办“走红军路”系列活动。据统计,2021年该村共接待游客162批次5200人次,带动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3万元。今年,利用传统村落连片开发资金,建成“红色飞行棋”“百步红梯”“小坞党性精神之路”等15处景观节点及红色旅游服务中心项目,获市直机关工委推荐成为党性教育目的地之一,红色碣石的品牌进一步打响,1至8月,碣石村接待游客已近万人次。百福农家“红军食堂”负责人汪瑞亮告诉记者:“今年截至目前,食堂已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预计年底能超万人次。”
“目前,村内黄山游击队纪念馆项目正在启动招投标,军事主题户外拓展基地建设正在积极推进,红色文创产品正在研发中,整村的红色产业布局将不断优化,红色碣石未来可期。”谢长庚说。
“绣花”绘新景
乡村建设,“提质”与“增颜”缺一不可。
身居大山深处,受交通制约,村民观念保守,如何建设更美更好的乡村?由面及点,碣石村于细微处着眼,巧用“绣花”功夫,因地制宜、匠心雕琢,留住乡愁底蕴。
依托黄山毛峰核心产区和红色旅游资源两大优势,碣石村在村道沿线设置了一批以“茶”为主题的廉廊、廉亭、廉石、廉柱、廉墙等,于微景观中重现古人“一杯清茶问今古,两袖清风为苍生”的意境。碣石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三批省级传统村落,从纪念先祖的安石亭,到始建于康熙年间的永康桥,再到纪念探花谢增的探花巷,碣石村秉持保护理念,不搞大拆大建,坚持修旧如旧,通过一处处微改造既延续了乡愁,又绽放了新颜。花“小”钱办“大”事的场景在碣石村更是处处可见,如将村中柴火、砖头等闲置资源再利用,打造花坛景观;推进“美丽庭院”“一米菜园”建设,一举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形象,形成了一步一景、移步易景。
“今年,碣石村利用传统村落连片开发资金收储、翻修闲置农房4处,为下一步发展‘乡愁碣石’品牌休闲民宿、摄影基地等腾出了空间。”谢长庚介绍。
为乡村提气质,变乡愁为乡恋,乡村如画在碣石村从梦想变成了现实。“我们将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和黄山毛峰核心产区的绿色生态优势,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山区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富溪乡党委书记潘慧群表示。
【记者手记】
打开碣石村的乡村振兴画卷,每一处着墨都令人欢欣鼓舞。茶叶中的“绿色”,烽火中的“红色”,改造中的“亮色”,无一不展示出碣石村的变化与碣石人的努力。近年来,碣石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改善人居环境、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乡村振兴是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百姓的期盼。从碣石村的蜕变中,我们强烈感受到乡村发展新的律动。碣石村用实践证明,在奋斗的汗水与创新的脚步中,只要开拓进取,踏实肯干,就能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生动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