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振兴号”的快车驶进黄山,“生机勃勃”就成了9807平方公里青山秀水的底色。
沃野田畴,绽放着希望的蓓蕾;活力村庄,讲述着蝶变的故事;广袤的黄山大地,“五大振兴”奏响“协奏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回响。
田间有了新光景
2022年新春伊始,省委、省政府出台《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吹响了“两强一增”的行动号角。一年多来,我市围绕“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目标蓝图,奋力书写“两强一增”里的黄山样。
2022年,黄山哼哼达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液态饲料饲喂数字化系统,打造了黟县黑猪数字化保种场,该系统支持远程控制,能实现自动精准投喂,提高饲料转化率,是全省首家液态饲料饲喂数字化系统。科技强农,正在不断构建我市现代特色种业的新格局。截至去年底,我市共建成数字应用场景33个,省级智能工厂3家,省级数字化车间6个;徽州区丰乐谷、歙县同乐、黟县哼哼达、祁门县祁门红茶获评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六百里茶业与蚂蚁金服协同建设的基于区块链的农产品综合服务平台上线,实现源头赋码、全程追溯,填补了我省区块链技术运用于茶业的空白。
今年春耕期间,黄山区焦村镇汤家庄村的高山茶园里,一辆无人驾驶的山地轨道车装载着树苗和肥料穿梭在高山之上作业,极大减轻了山地作业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机械强农,实现从“镐锄镰犁”到“金戈铁马”,不断引领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建成轨道运输设备51条,覆盖作物面积8000亩,范围涉及茶叶、香榧、油茶、柑橘、雷笋等。此外,我市加快核心装备研发,谢裕大公司重点参与的“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深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市拥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276个,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9.2%。
“两强”给力,“一增”有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不断涌现,让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甜头成为现实。202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29.96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居全省第二;一产增加值78.2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居全省第一;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12元,位居全省第五。
村落有了新活力
乡村,是徽州最独特的立体史书,它为黄山这座秀美之城增添了最鲜明生动的注脚。乡村振兴之变不仅“焕新”了田间地头,也“唤醒”了乡愁村落。
2021年底,歙县昌溪乡万二村3栋闲置农房20年经营使用权在阿里拍卖平台成功竞拍,成交额18.2万元。竞拍规定,竞拍后的房屋用于有助于乡村振兴的产业项目,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其盘活率和利用率。这是我市“创意赋能乡村振兴”的一次有益尝试,它完善了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加速实现了乡村资源向资金、资产、资本转化。
2022年,黄山在多维度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上再次迈出创新步伐。5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黄山市分行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优势,为徽州区推出“村落徽州贷”产品,一期授信3.8亿元,支持徽州区临河村、坑上村、蜀源村和石岗村四个徽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改造升级和地方特色产业整体开发。浪漫红文旅集团公司董事长彭文苹告诉记者:“项目一期建成后,4个村预计年接待游客将超20万人次,每年带动绿色农业产品销售,民宿经营等收入有望超过4000万元,同时将直接创造乡村就业岗位超400个以上。”村落徽州项目的实施得到了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批示肯定,目前黄山市其他区县申报的5个同类项目已获批,合计授信超24亿元,实现了由点及面、由面至体。
“粉墙黛瓦、清水潺潺”的徽州古村落,是人们“望山见水、记住乡愁”的心灵寄托,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支点。“岁月失语,惟石能言”,黄山在勇闯新路上大胆探索、勇于破题,让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留下来、用起来、活起来,实现生命长久,魅力永存。数据显示,黄山市乡村旅游已覆盖70%以上村庄,去年接待游客超4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0亿元,10万农民变身旅游“服务员”。“脱胎”于村落民居的徽州民宿3200余家,占全省70%以上。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持续9年位居全省前列,2022年位居全省第一,所有区县均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
发展有了新注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清晰的路径指明,乡村振兴不是局限于某一域,而是谋篇在全局。近年来,我市立足自身实际,统筹推进“五大振兴”,以细化、实化、可操作的“路线图”,勾勒出振兴之路的上扬曲线。
——兴产业。黄山精耕“徽茶、菊花、中草药、泉水鱼”等特色产业发展,投入6.69亿元发展到村产业项目1604个,2022年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42亿元、同比增长75.3%,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超50%。
——聚人才。黄山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推进“四千工程”,出台“迎客松英才计划”等人才新政,以“迎客松”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擂台比武”、体悟实训等为平台,抓好“四乡工程”和乡村特色人才开发培养。
——重文化。我市推动村镇从乡村文化中找准自身定位,引导村镇打造特色品牌、发展特色产业,力求“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有机融合。
——优生态。通过聚焦绿色生态循环发展,结合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我市推动优质乡村生态资源实现价值化转换,同时推进水排污权、用水权、林业碳汇市场化交易,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强组织。实施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满天星”工程,开展“头雁领航”“万企兴村”“青春有Young”“巾帼双创”“生态和美”五大行动,先后培养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金玉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姚顺武,党的二十大代表龙守菊等一批优秀村级带头人。
五根手指,展则如“刀”,披荆斩棘,为乡村振兴开路;攥则如“拳”,凝心聚力,“拳”力打造黄山样板。放眼黄山大地,乡村产业发展势头已提振起来、乡村人才“洼地”效应已凸显出来、乡村文化因子动能已活跃起来、乡村生态文明底色已亮丽起来、基层组织党建引领“满天星”已点亮起来……一幅农业有干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的新安山居画卷,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青山秀水间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