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首页>地方频道>黄山>要闻

黄山“土特产”成为乡村振兴“金招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黄山市依托山水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六业千亿”行动,大力发展徽茶、中药、养殖、林特、农旅乡愁、数字乡村等6大特色产业。2022年,6大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925亿元。在特色产业支撑下,黄山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12元,居全省前列。

  乡土特色

  一方山水育一方人,一方山水产一方物。

  黄山地处神奇的北纬30度线,境内山川遍布,溪流纵横,自然优美,生态优良,全市森林覆盖率82.9%,地表水水质、空气质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列。同时,黄山又是徽文化发祥地,拥有310个中国传统村落,4700多处古民居,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千处历史文化遗存,百万件徽州文书。绝美山水和厚重文化叠加共振,赋予黄山乡村独特气质。

  基于一方水土,黄山优化布局徽茶、中药、养殖、林特、农旅乡愁、数字乡村等六大产业,加快建成种养、加工、流通、旅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徽州区西溪南村有3个“土”资源:历史悠久,有1200多年历史;环境优美,有千亩枫杨林湿地;交通便利,离高铁站只有1500米。西溪南村用好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土”资源,着力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利用,塑造原生态环境,抓住高铁开通的机遇,吸引行业精英、创新创业创意人才成为乡村合伙人,推动共建共享,打造乡村旅居目的地。每年吸引50万人次游客慕名而来,全村发展民宿61家,从事旅游行业的村民200多户、近千人,村集体收入超百万元。

  一个村庄就是一个IP,西溪南只是黄山众多乡村IP之一。近年来,黄山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五微”行动,依托种养业、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人居环境等资源,培育形成了茶香竹铺、江畔九砂、如意姬川、艺蔬临河、卖花渔村、梦里祖源、诗画莘墟等特色微景区170个。目前,全市行政村70%以上发展乡村旅游,近10万农民变身景区服务员、乡村CEO,年接待游客超4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300亿元。

  增值文章

  发展特色产业,最终要能实现好效益,带动农民增收。黄山依托乡村优质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下大力气做好“粮头工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链条升级。

  近两年在中国茶市场,“小罐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现代派特性,受到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的喜爱。秉持“科学做茶”理念,小罐茶以工业4.0标准在黄山打造了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全自动化于一体的超级工厂,整合全产业链资源,推进茶叶标准化、工业化、品牌化发展。

  在产业链上游,小罐茶在每个核心品类的原产地建设生态示范茶园,带动周边茶农进行标准化的种植与管理;产业链中游,在每个名茶的核心产区,建立了初制加工厂,将加工好的鲜叶运到黄山超级工厂深加工、封装及存储和物流;与此同时,融合大师技艺与现代工艺,建立了茶叶工业装备研发中心,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将中国茶文化与西式茶具、智能茶具相融合,为传统茶艺提供时尚感、科技感的现代派饮茶新体验。

  在全产业链布局下,小罐茶实现了全链条一体化智能生产,年产值超7亿元,居黄山市工业纳税前十强;合作茶农2000余户、近万人,带动茶农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为全面提升茶产业价值,黄山市在全国率先推广全域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全力创建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有机、绿色和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达98%以上;运用茶科技创新,开发出冬茶啤酒、健齿软糖、冬茶含片、茶日化用品等特色茶产品,推出代用茶、调味茶等年轻化茶产品,拥有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茶叶加工线95条、全国领先,全国90%新式茶饮生产商与黄山市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出版《徽茶文化故事文集》等茶文化作品,打造黄山名茶IP形象,打响“中国名茶之都”品牌,建成茶旅观光园22处、茶博物馆7家,打造全国精品茶旅线路7条,占全国12%、全省64%。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作为徽菜的典范,徽州臭鳜鱼以其独特的味道和口感享誉世界。近年来,黄山积极探索解决鳜鱼本土化养殖饵料鱼供给、病害防控等突出问题,制定并获批徽州臭鳜鱼(腌鲜鳜鱼)地方标准、《臭鳜鱼加工技术规程》《冷冻臭鳜鱼》《预制菜徽州臭鳜鱼》等团体标准,形成了从加工到烹饪的地方及团体标准;聚焦精深加工,鼓励企业开发臭鳜鱼全品类预制菜。现有规模臭鳜鱼企业近50家、亿元以上加工企业6家,总产值40亿元,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和日韩等地。

  农业数字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经之路。黄山市以歙县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和黟县、徽州区西溪南镇、休宁县鹤城乡省级数字乡村试点为契机,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推进茶叶、菊花、水果、畜禽、水产等特色产业生产过程数字化升级,促进优势农产品生产、销售、采购全过程上“云”。在歙县数字乡村馆两山转换要素资源管理及交易平台,人们可以直观了解耕、园、林、草等各类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歙县县域内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实现在线交易。

  利益机制

  振兴乡村产业,不是政府“包打天下”,也不是企业“唱独角戏”,必须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共同富裕。

  近年来,黟县引导黟县有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用工业化理念、共享发展的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在黟县碧山村,村“两委”牵头把碧山村农田以经营权入股方式成立合作社,保底400元/亩,有农公司与村委、土地股份合作社三方共同成立强村公司,负责碧山村1800亩农田的种植,按股份分配的收益成为村集体收益,同时农户可以享受二次分红,赚取劳务收入。

  在生产中,有农公司积极探索“两强一增”,大力发展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党组织引领、规模化种植、社会化服务、机械化作业、现代化运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产出效益,小农户对接上大市场,实现了“公司+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

  山区小农户向现代大农业升级的“有农模式”在各地推广。不仅如此,黄山市根据农民群众意愿,因地制宜探索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路径,创新乡村运营,所有行政村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668个村以股份合作形式开展农村“三变”改革、占比97%。通过创新实施望丰区域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暨绿色转型发展EOD模式、“村落徽州”保护利用项目、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等,全面激活了乡村自然生态、闲置房屋、金融信用等资产,发展乡村产业,建立起多方合作共赢模式,推动强村富民。去年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42亿元,同比增长75.3%。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1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