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聚力推动合法性审查链条向村级延伸,紧盯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合同、效益等内容,着力构建事前审核把关、事中风险管控、事后指导监督的全周期服务体系,护航农业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一是把好主体关,系好农业规模经营“第一粒扣子”。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推行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合法+尽调”双重审核模式。建立公安、农业农村、资源规划、法院、银行等相关部门会审会商和数据互通共享机制,试点推行经营主体“红、黄、绿”三色管理、分层施治,切实让具备农业经营能力或资质,诚信与资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履约支付、违约赔偿、风险防范等能力的优质主体参与经营。
二是把好合同关,加固农业规模经营“第一道防线”。发挥合同示范文本规范引导作用,司法局联合农业农村局制定发布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互换等格式文本,规范履约签约行为,降低经营风险。构建“1+N”合法性审查力量,即以司法所为主体,村(居)法律顾问、区镇街道驻点蹲苗公职律师为辅助的审查力量。遇到疑难问题司法局及时介入指导,确保合同审查实效。2023年以来,共审核涉农业规模经营各类合同282份,涉及金额6000余万元。
三是把好效益关,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第一大目标”。组建以司法所、农经站、法律明白人为主体的法治服务联络员队伍,加大对经营合同签订后跟踪监督力度,重点监督经营主体是否履行合同约定、是否擅自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禁止经营主体借经营搞变通,守住农民种植底线。对农业规模经营项目定期开展“法治体检”,了解项目的发展情况、主体需求、经营难点,积极参与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为农业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开出法治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