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晚七点到十点,“王珂诗屋好诗标准专题诗会”在南京举办,南京诗人方政、龚学明、黄建国、雷默、雪丰谷、金立安、张古军、张建秋、束向红、陈鸣鸣、木米、张伟斌及理论家王朔、王珂等二十多人参加。
“王珂诗屋”是新诗学者王珂教授于2015年在他的居所建立的诗歌沙龙,不定期地举办专题诗会。先后举办了“王珂诗屋谢宜兴诗酒会”“王珂诗屋吴投文诗酒会”“王珂诗屋海峡诗酒会——杨平专场”“品读乡愁:王珂诗屋诗酒会海外诗人蔡克霖、星子安娜乡愁诗研讨专场”“王珂诗屋童诗专题诗会”等活动。
《邀请函》说:“春意盎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举办‘王珂诗屋好诗标准诗酒会’……参加条件:带自己代表作一首,朗诵并解释它为何是好诗,如何写出来的,写好诗标准三百字。”
董政宇吹奏《友谊地久天长》
王珂教授为大家煮了重庆来凤鱼、沸腾鱼等川菜名菜。青年吹奏家董政宇吹奏了《友谊地久天长》《茉莉花》等名曲。
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自己的代表作出发,研讨好诗的标准。
方政
楼上楼下
方政
告别平房而高升
你住楼上
我住楼下
打破了固有的平衡
高楼上观风景最妙
你在上层
我在下层
不同的景致出自不同的楼层
爬惯楼梯便不畏崎岖
你上楼
我下楼
有台阶才有跌宕的人生
改革开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显著发展,城市开始规模化建设,很多破旧的平房被多层楼房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写了组诗《沉思的楼群》,参加了一九八八年启动的诗刊社首届珍酒杯全国新诗大奖赛,《楼上楼下》是这组诗的其中一首,获三等奖,刊于《诗刊》1989年第2期,后被收入《江苏百年新诗选》。《楼上楼下》虽然只有短短十二行,却有着很大的容量,让人联想到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告别平房而高升/你住楼上/我住楼下/打破了固有的平衡”,先富与后富,先进与后进,打破了固有的僵化的平衡,呈现出发展中的不平衡,并在发展中达到新的平衡。“高楼上观风景最妙/你在上层/我在下层/不同的景致出自不同的楼层”,不同的层次,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各有其美,美美与共。“爬惯楼梯便不畏崎岖/你上楼/我下楼/有台阶才有跌宕的人生”,新的时代,新的目标,给奋进者提供了攀登的台阶。《楼上楼下》有着强烈的象征意味和深邃的哲理蕴涵,能够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同时,这首诗在形式上也是独特的,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做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
方政认为的好诗标准:
1,诗是最直接表达人的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真情实感是诗的生命线。诗的感情的真实,是指能够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的情感。这是诞生真诗的一个重要前提。
2. 诗与哲学是相通的。哲理诗是通过哲理寓于形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是情中寓理,理中涵情。优秀的哲理诗,既是深刻的,又是形象的;既是寓理的,又是抒情的,是形神情理的和谐统一。
3 诗是要讲究形式的。形式是锦上添花,而非麻袋绣花。讲究形式的前提是真诗。诗的上品是深刻的(或积极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
4.诗有境界的不同。浅入浅出,让人一览无余,不会是好诗。浅入深出,明明没有内涵,却故弄玄虚,也不会是好诗。好的诗多是深入浅出,字面上看是浅显的,而其中的意蕴却很深,耐得咀嚼、回味。深入深出,也有好诗,但往往晦涩、难懂,曲高和寡。
龚学明
城市里的布谷鸟
龚学明
我合上眼——窗外的声音庞杂
一种遥远而清晰的叫声让我惊恐
来自故乡田间的布谷鸟叫声
怎么尾随我来到城市
正被急速的汽车声穿透,碾压
一场雨落下来
城市变得湿润而柔软
迷失中的人们开始回忆,寻觅
城市里的布谷鸟不是乡愁
一群从乡村走出的人
无以摆脱半世孤独
布谷鸟声不是来接我们回去
在这雨中间隙
来探望一下,如当年的父母
当阳光升起,城市依旧高傲
现代和传统并不对立
你我,两片存在的羽毛
我的心一直很软
泥土里升起的声音一直不能拒绝
《城市里的布谷鸟》这首诗写于2025年1月31日,正值春节期间,居于城市的好友们都回到了故乡,与亲人团聚。我因故未归,这应该是父母离世后数年来,我第一次春节没有回到故乡过节。父母不在了,回家的欲望也淡了许多,但思念父母和家乡的心情在春节到来时,非但没有减弱而更为强烈。这天中午,一个人坐在向南窗户边,阳光洒在身上,窗外车稀人少,心情寡欢。这时,一阵阵布谷鸟叫声传来,在空旷的视野里响亮而隐秘,我被深深感动,直到浑身颤动,甚至有了“惊恐”之感。
布谷鸟应该在农村,而此刻来到了城里。在我童年和少年,在家乡、在农村生活时,时常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当我离开家乡,在城里工作,再回到家乡探亲时,也能听到这深情的布谷鸟叫声。它已经成为家乡和亲人的化身。此刻,成人狂欢,独我孤苦,在我最为孤独之时,我听到了最亲切的声音,仿佛是父母来看望我了。这首诗因为有了延伸的诗意,很快就写成了。在写作中,一方面是我对家乡、父母和过去的留恋,渴望着回归;另一方面,我也并不愿意因此否定城市和现在、现代,因此专门有“现代和传统并不对立/你我,两片存在的羽毛”的表述。
龚学明认为的好诗标准:
我赞同法国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代表人物、著名诗人安德烈·布勒东的观点,“真正的诗歌和艺术与两个主要的前提条件有关,它们让人发挥出两个极特殊的才能,一个是情感的能力,另一个是表达的能力。”他说,伟大的诗人或艺术家首先是一个极敏感的人,公众已习惯于看到他那激烈的反应,他越有才华,反应的程度越激烈。某种追求悲怆的渴望试图能在理论上得到满足。所谓表达,则是指语言。“诗人将他所收到的密码式的启示赋予自己的世界,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翻译出来,那是富有个人特性的语言”。
黄建国
春到傅家边
黄泥(黄建国)
冬天是在突然之间沦陷的
梅花们呼拉一下
纷纷涌向山岗溪涧
飞上那些站成队列的黑衣人
直直伸向天空的手指
再也阻挡不住了
五颜六色的小喇叭
宣布一个消息:春天,春天
人们陆续赶往傅家边
傅家边是南京市民赏梅的一个著名景点。今年2月底,我到傅家边游览,正是乍暖还寒时节。看到树上开放的梅花,以及被风吹落地面的花瓣,我突发灵感:这不正是春天与冬天搏斗的形象化的呈现吗?冬天是不会心甘情愿地退出历史舞台的,春天必须经过斗争才能争取到。一朵梅花固然弱小,但无数个梅花却蕴藏着无限的力量。
在这首诗中,梅花不再是文人墨客笔下孤芳自赏的意象,而是一支充满革命精神的先锋队。它们飞上"站成队列的黑衣人"——那些光秃秃的树枝,用"五颜六色的小喇叭"宣告春天的到来。这种拟人化的描写,将自然界的更替转化为一场充满仪式感的革命,梅花成了春天的使者。
诗中运用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意象对比:黑衣人与五颜六色的小喇叭,直直伸向天空的手指与纷纷涌动的花海。在这里,梅花不再是被观赏的客体,而是充满主体意识的生命象征。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宣告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到来。这种宣告不是温柔的暗示,而是充满力量的宣言。
黄建国认为的好诗标准:
真诚是诗歌的生命。
诗人何为?或者说:写诗在当下有何意义?出不了名,发不了财,甚至出版诗集还要自费。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诗?炫耀吗?诗人在当今社会也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在贫困的时代里诗人何为?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发出有关诗人的著名“天问”。他以著名诗人荷尔德林为例指出:诗人是最早“达乎深渊”的人,他“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道说神圣。”
当今时代,如何定义写诗的意义,是摆在每一位严肃诗人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写诗是为了自我表达,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因此,诗人要对诗歌心存敬畏之心,真诚甚至虔诚地对待诗歌。
有些人没有对生活的新发现,没有写诗的冲动而硬写,只能在语言上弄些小技巧,本末倒置。对诗人来说,这是在浪费生命;对读者来说,读这样的诗是浪费时间。所以,从来没有职业诗人,诗人只有在写诗时才是诗人,不写诗时就是常人。诗人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写,随时随地都可以写。
雷默
七棵银杏
雷默
那个上午,我见到了
七棵古老的银杏树
两棵在孔庙
七百多岁
三棵在清真寺
栽于元代
还有两棵在报恩寺
一千三百多年了
迷茫细雨中,一阵风起
金黄的叶子,从七棵树上一起飘落
《七棵银杏》写于2015年,是雷默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是他在游览了安徽寿县孔庙、清真寺、报恩寺之后完成的。诗中所写皆为游览时所见,真实不虚。为何是银杏?为何还是七棵?叶落报秋,为何有迷茫细雨?孔庙、清真寺、报恩寺,三处地点,三种文化交融和冲突的暗示,古典性和当下性的映衬对比,合时而作,意贯古今。联系当下世界范围内依然存在的宗教纷争,这首诗有其特别的价值。
全诗以日常口语,娓娓道来,质似胜文,不作绮语,但因其高屋建瓴,超越实像,自成乾坤,实是内涵了一片诗意的瑰丽神奇。最后两行“迷蒙细雨中,一阵风起/金黄的叶子,从七棵树上一起飘落”所表达的正是雷默新禅诗写作的“色空”境界。
雷默认为的好诗标准:
诗是诗人对世界的表达形式,是诗人性情、才华、审美、价值观、人生境界的综合体现。清初诗评家叶燮说诗人需要才、胆、识、力,我认为识应排在第一。
诗是诗人对于世界的独特体验,语言只是工具。任何对于语言的炫技都是对诗的伤害。但语言对于好诗人来说,从来就不是现成的工具。需要自己去创造。诗歌需要“活的语言”。诗歌对于语言的应用,比的不是多,而是少。有分寸的语言、有节制的语言。
雪丰谷
致方山硅化木石
雪丰谷
细观你身上的年轮,方明白
自己的额纹有多么肤浅
如果可能,我愿意做一只知了
再次从你的体内汲取营养
为你郁郁葱葱的朝气
挺拔、耿直的性格而热烈地歌唱
半个多世纪了,我一直都在
寻找生命意义的标杆
现在终于懂了,你的粗糙
满身的虫洞以及累累的疤痕
才是你万种风情里最深刻的内涵
那就让虫齿、鸟喙、刀斧、雷电
一窝蜂地招呼我来吧
我愿意像你那样,被人锯倒
制成马头琴,胡琴,或者小提琴
向这个世界发出颤抖而典雅的声音
雪丰谷认为的好诗标准:
好诗,大都有感而发,因缘生情。或借景抒怀,或鞭辟入里。一首成功的诗,往往从小处着眼,向深度挖掘,如同剥笋,一层一层环环相扣。语言要有张力,给人的印象要深刻,既出人意料,又在人的理喻之中。《致方山硅化木石》就是这样借物深发,自然转换,由年轮联想到皱纹,再由知了,引申出为何而讴歌;生命中的价值取向,已不言自明。此外,生活中的沧桑磨难,也是难以回避的,说万种风情也好,说成熟也罢,每一块疤痕,每一次雷电的冲击,都与现实相对应。如此,才能像马头琴那样,“向这个世界发出颤抖而典雅的声音”!
金立安
飘雨的日子
金立安
飘雨的日子有风
潮湿的心情有点冷
江南的天空不见晴朗
像一个弥醉的梦
小鸟在屋檐下单飞
像寻觅中的访问
屋前的几行冬青呵
耐心地预示着春
湖边枯黄的土地上
探出茸茸的浅绿
冰清的湖水如玉
筹备着蛙的光临
在飘雨的日子寻梦
把潮湿的心情滋润
思念偷偷地埋进土里
然后被痴痴地等
《飘雨的日子》是一首非常精致而隽永的小诗。创作于2001年2月4日,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细语迷蒙的日子。作者当时置身书房,临窗瞭望,小区右边正是南京莫愁湖的姊妹湖——南湖。所见所思,激发诗人缱绻的情怀,对美好情感的眷恋,对生存的生命体验与感悟,通过小鸟、冬青、绿草、湖水等意象,勾勒出雨中即景图画。土地探出的浅绿,湖水等待着蛙鸣,让飘雨的日子不仅带来惆怅,还带来生机勃勃的春意和遐想,给诗人带来心灵的慰藉与展望。从弥醉的梦到寻梦,完成了从朦胧到清晰的渐变。众多意象的集合,已将生命流程进行了具象化安排,带着希望和憧憬,走过飘雨的日子,迎接美好的未来。
全诗四节起承转合,寥寥几笔,一气呵成,堪称佳作。
金立安认为的好诗标准:
一首新诗如何称得上好诗?通常包括以下八个标准:一是情感真挚。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思考,情感的真实性是打动人心的关键。二是语言精炼。每个词、每句话应有其存在的意义,甚至能引发多重解读。三是意象生动。意象可以是具体的景物、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但必须能够引发联想和共鸣。四是结构巧妙。独特的设计,能够增强表达效果。五是思想深刻。不仅表达情感的宣泄,还应能够引发对生活、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六是创新性。能够打破常规,给读者带来新的感受和启发。七是共鸣感。无论是情感上还是思想上,能够让读者感到“这正是我想表达的”或者“这正是我感受到的”。八是音乐性。通过押韵、节奏、语调的变化,在朗读或默读时感受到一种韵律美。
当然,不同的读者和批评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作为一首好诗,在情感、语言、意象、结构、思想等方面,必须达到和谐的统一,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张古军
夏雨
张古军
夏雨来得这么急
雷鸣闪电赶来捧场,等雨的人
等着一场迟到的清凉
雨落在地面上,像孩子发脾气
聚合后哗啦啦地流向远方
从高空来的也有故乡
想起从前的村庄
走在泥泞的路上,那些雨水
情感是否和现在一样
时光比雨走得快
长高的杨柳树上留着捉知了的模样
只是来回走走,脚下一片沧桑
此诗从眼前的雨写起,表达了思乡之情,感慨时光匆匆,人生苦短,应珍惜光阴。主题清晰,接地气;短小精悍。从炎热的夏天人们对雨的期待,想起故乡的雨,想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写出了雨中真切的感知,能引起同辈人的共鸣;有意境、有画面感。通过对暴雨、雷鸣、闪电、流水、泥泞的路、高高的杨柳树等意象的描写,展示雨中人们的心情,在一片迷茫中,勾起对遥远故乡的思念,想起自己的人生之路和经历的沧桑;彰显个性,这是作者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独特体验,是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在宾馆门口等朋友归来,突然天降暴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不一会马路上传来哗啦啦的流水声。望着天地一派迷茫,想起儿时故乡下雨时的情景,想起在泥泞的路上劳动,想起和伙伴捉知了的情节,用诗记下这一缕缕情丝。
张古军认为的好诗标准:
一、主题清晰。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以深刻的笔触、多元的视角和创新理念,对时代进行全方位的记录与呈现。贴近大众,贴近生活,雅俗共赏。所谓“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二、短小精悍。要写出真正的感知、热切、活生生的痛感和快感,有实实在在的话想要说出来。现在存在大量的“无话可说”但“特别会写”的作品。长篇大论,不知所以然。
三、有意境,有画面感。意境优美,注重诗意意象的捕捉和刻画,既有诗意又有画意。用词晦涩的作品,不应该在好作品之列。好的诗歌在语言上一定是贴近大众的。
作品要有趣,像齐白石画的花鸟鱼虫,充满“童稚”。不要深刻,要天真,要纯粹!不要油腻、不要“装”,不要“太会了”。
四、彰显作者独特个性。诗中有诗人的人生体验。人诗互证,突出作者主体性的,保存和记录诗人的情感、生活、时代乃至精神,是人之精神印迹和生命证据。诗歌是个人化的生命结晶和生活呈现,人是一个永远的情动者,不可复制的精神指纹。
张建秋
爸爸,我有一个梦
张建秋
爸爸,我有一个梦
用你大大的双手
托起小小的我
让我张开翅膀
在七彩的云端
如天使一般飞翔
爸爸,我有一个梦
用你宽宽的胸膛
温暖小小的我
让我感受阳光
在平淡的岁月
如小草一般成长
爸爸,我有一个梦
用你厚厚的嘴唇
亲吻小小的我
让我远离悲凉
在漆黑的夜晚
如烛光一般照亮
爸爸,我有一个梦
你的远行
从未走出我的泪眼
你的存在
总是我永久的等待
村口的老树下
我一遍遍眺望
从日出,到日落
从鸟鸣,到鸟宿
爸爸,我有一个梦
有一天
你终于回到我身边
你,拭去我眼角的泪水
我,掸掉你身上的尘埃
轻轻的一个拥抱
笑脸,如花儿一般绽放
从此,我们再不分离
无论春夏,还是秋冬
无论雨雪,还是风霜
爸爸,我有一个梦
我相信
这,终究不会是一个梦
此诗主题鲜明深刻,情感真挚隽永;节奏简洁明快,语言朴实具象。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当下中国所有因种种原因(打工、服刑、家庭破裂等)而与父母分离,身处生存困境中的未成年人,期待有一个温暖与爱的“家”的强烈愿望。“你的远行/从未走出我的泪眼/你的存在/总是我永久的等待”是本诗诗眼,读来让人泪目。此诗于2024年1月在《扬子晚报》“诗风”发表后即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并被热心读者谱成了歌曲传唱。
张建秋认为的好诗标准:
似乎难有“标准”答案。所谓好诗,窃以为有“诗味”即为好诗。何为“诗味”?思想、情感、音律(节奏)、语言皆合乎“诗”者方可为“诗味”。即思想深邃,情感真挚,音律和谐,语言凝练。思想情感为内质,音律语言为外形。形质俱佳即可为有诗味的“好诗”。
束向红
这个初冬的早晨
束向红
落笔艰涩,开篇并不顺畅,
反复斟酌酝酿,难有下文,
所谓走笔如流水,几成一枕黄梁……
一张皱褶的白纸,岂能轻易地
把越过千山万水的柔情接纳!
笔墨枯竭,怎么去书写美好华章?
忽而雾霾消散,有阳光临窗而射,
香溢书房,文思似泉水喷涌,
如椽大笔挥过,小鸟纵情欢唱……
这个初冬的早晨,是个美妙时光,
上帝仅睁着一只眼,
唯觉纸短情长
自己当初写这首诗,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来自内心,有感而发。记得那是一个初冬的早晨,我陪三位从国外刚刚旅行回来的安徽书画界友人共进早餐,接着就在附近朋友的书画院参观交流,一位身有残疾的友人在大家的怂恿下现场挥毫,大家围观。整个上午,书画院里欢声笑语,大家天南海北,无所不谈。残疾人在喝采声中还流下了热泪……
那天下午,我送别了朋友,帐然若失,联想到几位友人的身世、生活境遇,突然有了一种创作的冲动。几乎是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诗。
束向红认为的好诗标准:
好诗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是情真意切,言简意丰。情真,即情感真挚,写真感情,说心里话;意切,即意思准确,意象贴切;言简,即言词简约,语言干净;意丰,即内涵丰厚,意味深长。好诗还应具有“三感”,即:痛感,画面感和突袭感。所谓痛感,就是要写得深刻,写得入木三分,书写生活的痛点、生命的痛点和人生的痛点。所谓画面感,就是既有浓墨重彩,又有轻描淡写,还有留白;让诗歌说话,让诗歌站起来,让诗歌直接展现生活,真正的充满诗情画意。所谓突袭感,就是具有冲击力,一首好诗,不能总是平铺直叙,一马平川。要有诗眼,要有金句,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要有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发现。给读者一种突然袭击的感觉。
陈鸣鸣
菜花
陈鸣鸣
我把一把菜花
打开了再捆上 捆上了再打开
我一个下午
就跟这把菜花过不去
我在河里游泳
把浪花聚拢了再拍散 拍散了再聚拢
我一个晚上
就跟这条河流过不去
我把世界地图摊开
撕碎了再拼上 拼全了再撕开
我一个早晨
就跟这个世界过不去
我把人生回顾
聚首了再分开 分开了再聚首
我这一生
就跟爱情过不去
出版社有多次的校对稿,在最后一次小样核正稿上,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于奎潮副总编毫不犹豫在这首诗的空白处写了一个字:“好!”我相信很多读者和他一样,也很喜欢这首诗。起承转换,不露痕迹,直抒胸臆,充满留白。
文艺评论家黄泥先生说:“诗人难道不应该是最自由的、最纯粹的,有着赤子之心吗?陈鸣鸣没有太多的限制,所以她的数目庞大的爱情诗非常难能可贵。这样热烈、大胆、真率的诗人,在当今认真写诗的人中是稀缺品。这种执着中有让人感动的东西,在当今弥漫浮躁的社会氛围中更让人沉思。”
心中有大爱,心中有阳光。若给人启迪,哲思不说教。
因为有思考,基于生活场景的观察,和来源于生活的哲思,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这首爱情诗代表作是陈鸣鸣爱情哲学的诗学表达。
陈鸣鸣认为的好诗标准:
要有渊博的文史知识,文风要好,文笔要好。要敢于求新求异,要有个性,要有特征,要有特点。艺术的标准,也是有共情之处的,不一定能看得出好来,但一定能看出不好来。看似没有标准,其实是有标准,但感觉到一件作品酣畅淋漓、气吞山河、温婉细致、哲思深邃,形式精美,其实就是看出了这件作品的超凡脱俗,鬼斧神工。
木米
杨柳村
木米
春风推开杨柳村的一扇门
就闻到了九十九间半
古老神秘的气息
六百年前的人们活的小心翼翼
风只能侧着身子谨小慎微
用余光掌握分寸
旧时光流逝的美人
不会顾盼生辉
手里的针线活穿引着心事
每一个针脚都经得起岁月的夯实
越是古老越是活的清晰
那时的人们一心一意
只够用一根针绣一朵花
送一个人
这是我2019年3月16日写的一首诗。也是我诗歌的代表作。那天,我和著名诗人,龚学明,杜立明,一行人采风,还有杨柳村的王主任。杨柳村的王主任,至今还会背颂这首诗。
《杨柳村》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南京杨柳村的历史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诗中,“九十九间半”象征着村庄的古老与神秘,而“六百年前的人们活的小心翼翼”则传达出一种谨慎、内敛的生活态度。风“侧着身子”进入村庄,暗示了村庄的封闭与保守,门户不会轻易敞开,人们用“余光”打量外界,体现了对陌生事物的警觉。
诗中的“旧时光流逝的美人”象征着村庄的过去,她“沉默不语”,手中的针线活则象征着岁月的沉淀与生活的延续。每一个“针脚”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暗示了村庄文化的深厚与坚韧。最后,诗人通过“一根针绣一朵花,送一个人”的意象,表达了村庄人们专注、朴素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传承。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既描绘了杨柳村的历史风貌,又传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与思考。
张伟斌
秋风中的代码
张伟斌
理去吹乱的头发,落下1234
修剪手指甲,弹出ABCD
泪水和汗珠,流淌成甲乙丙丁
一些过往的符号和信息
最后散落到地面,成为灰烬
其实我原本就是一组编码
若干螺旋的单元,组成结构
执行一些编排好的程序
正如重新排列之后,分行的语句
你可以在秋风中编辑代码
让风告诉我如何运行
我并不聪明,区别于人工智能
在思考和计算过后,会执行
也可能并不执行,会修正或更新
《秋风中的代码》写于2024年10月10日,刊登于《海燕》2025年1期,编辑略有修改。
蛋白质是一些单元通过编码组成了螺旋状结构;石油产品的链状结构也类似;智能软件程序文字多是字母加数字,极少用汉字,长长短短的分行,也有章节,回转,调用,因果,条件和逻辑。以上这些,有些类似诗歌分行的文字。
这首诗歌,罕见直接用数字、字母和天干,有人认为用词不纯粹,破坏了汉语诗歌的纯洁与完美,我还是坚持了。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深切地体会来自环境的程序、规则、指令和代码的压力,感到人工智能的逼近,这些不是我所希望的,也并不是我能从容面对的,综合这些真实的感受,遂有了此诗。
张伟斌认为的好诗标准:
首先是真实和真切。诗人应该有更为敏捷的感官,细微与宏观,变化与差异,过往与未来,诗人应能准确觉察,并真实地记录到所写的诗歌中去。其次,诗歌要直面快速发展的时代,记录下深深浅浅的足印,无论是平凡或不平凡,琐碎与完美。好的诗歌,有一定预见力,可微波推澜。再则,诗歌在语言、词句、结构和意象等方面要有新意,用明快且凝练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维。不能光停留在风花雪月和心灵鸡汤。诗歌的整体或局部,要有一定的动能或势能。
王朔
我朗诵的诗是我上午用deepseek写的,我觉得写得不错。在此提醒诗人们要高度重视智能写作。智能写作向诗人们提出了挑战,让诗人们不得不重视写作的难度,好诗应该是有写作难度和思想深度的诗,诗人应该是有文化的人。
王珂
爱的小舟
王珂
划进荫绿的叶脉
涟漪
带走飘零的孤帆
声声遥盼的回音
明镜湖水
山色点缀帆影一点绿
绿色的梦中烘烤着
绿水载小舟的深情
上帝挑点灯笼
讲述新的天方夜谭
导航
风慢慢的走着
走着
梦揉碎进碧波
我们都成为梦中的一束光
这首诗写于1986年12月12日,我在西南大学外语系读大三,大学时代流行过新年寄明信片,一位女同学叫我在她寄给外地高中同学的明信片上写几句,我就随手写下这几句。当时正在热恋中,实际上是写给自己恋人的。2024年出版《情途:天涯何处无芳草——王珂情诗选(1982-2024)》,此诗作为“序诗”,才取名《爱的小舟》。这首诗在形式上(排列上、意象上)都很美,想象也特别奇特。
王珂认为的好诗标准:
诗的三大要素:1、写什么(内容)。2、怎么写(形式)。3、如何写好(技巧)。后两者更重要,诗一定要写得“好看”,写得巧妙。诗的技巧美大于诗的形式美,诗的形式美大于诗的内容美。“文人诗”的三大要素:1.用典。2.睿智。3.幽默。新时代现代汉诗的本质特征及关键词更是“现代”。这种“现代”不仅体现在诗的形式——现代汉语和现代诗体上;也体现在诗的内容——记录现代生活,抒发现代情感;更体现在诗的功能——呈现现代意识,张扬现代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