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南京举办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8个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8项全球首创技术或产品,8个国内首创,成立四大产业攻坚办,大批量培训科技经理人……大会传递鲜明信息:经济大省挑大梁,省会南京以更强“适应性”的举措贡献核心力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南京以先锋魄力抢占全球创新节点地位。
创新主场企业主角
大会主场要经过一排展区,跳踢踏舞的四足狗、弹钢琴的机器人,还有扳螺丝、切水果的“灵巧手”,集体靠实力抢镜。继续往里走,展板上“全球第一”“国内首创”的标语赫然醒目,简短几字,创新实力“霸气侧漏”。
这一次,底气来自一大批企业。“天魁一号”如贵宾阔步“走”上会场中央,四轮八驱更稳健,单臂最大负载25公斤,具备切割、钻孔、打磨、抓取等16项技能,专为复杂、危险的工业环境而生。由南京企业天创电子出品的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自今年初首发以来,“求见”客户排到两个月后。
“它的初衷是提升人类安全感,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南京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安全感。”天创电子董事长刘爽说,这份安全感正是基于城市富集的创新要素:七成员工来自本地高校,第一笔投资27天到账,本地业务超过三分之一,“有人有钱有市场”。
多年耕耘,丰富的科教资源“变现”加速,企业完成众多重大关键技术创新,拿到市场结果。极智嘉纯视觉机器人、驯鹿生物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产品、三迭纪沉积3D打印药物等8项产品,闯进全球“无人区”。翼辉信息SylixOS国产操作系统、天伏软件工业底座、华域全频段频谱侦测设备、世和基因基因突变试剂盒等8项产品,开国内行业之先。
“要有成为最好企业的雄心壮志,要专注某一个领域成为世界领先级的企业,要坚持创新和市场的整合。”现场,“隐形冠军”理论提出者赫尔曼·西蒙说。
如他所言,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南京造”经得起市场检验。埃斯顿光伏排版机器人,走进全球90%的光伏电池片工厂。南钢超低温9%Ni钢板,被装在超100台陆地LNG储罐上,整体供货量超过30万吨。近年来,南京有5项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排第一。
向自我求变要创新效能
就在大会当天,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Desmond Lee为南京隔空“喊麦”。他在社交平台Instagram的个人账号发布一条2分钟视频,内容是南京企业筑领科技的地砖铺贴机器人。“最近在裕廊创新区见证了一场瓷砖机器人和熟练瓦工之间的速度测试,机器人完成任务的效率比工人更快。”他写道。
南京机器人产业,由此被掀开一角。南京在机器人的全产业链环节集聚了研发、生产重点企业超百家,已挺进全国第一方阵,除了埃斯顿、汇川两大龙头企业分居国内工业机器人前二,还有集萃智造、天创电子等生力军。
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南京揭牌成立了4个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主攻四大产业领域,另外三个分别是人工智能(软件)、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
选择这些产业集中攻坚,一方面是南京在这些产业具备一定基础和实力。在人工智能领域,南京有“AIGC第一股”出门问问等代表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南京去年产业营收超2100亿元;在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是信息通信领域唯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这四大产业是具有发展潜力、有望形成爆发式增长点的新赛道。南京以机制“破冰”力度,推进产业攻坚战。4个产业攻坚办均下设产业招商组、项目推进组、成果转化组、企业培育和服务组,市级部门、重点板块、龙头链主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以及投资机构,是各个攻坚办的成员单位。
政府治理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要避免过度干预,实现政府机制对产业的“适应性”。南京此次调整,意味着突破了过去依赖少数几个条口部门抓产业的局限,而是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最大范围匹配一切资源和要素。以机器人产业攻坚办为例,园林、水务、文旅、交通、应急、地铁等部门和国企赫然在列,这些都与机器人产品将要落地的各行各业场景息息相关。
南京目前已手握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企业占比超50%。以成立攻坚办为着力点,南京要全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今年站上万亿级台阶,生物医药产业则加速向三千亿级迈进。
做全球创新策源地
南京更大的雄心在于塑造城市在未来全球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地位。
“南京具备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潜质。”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丹·谢赫特曼这样评价南京。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南京居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第9位。南京在2021年首次跻身全球“科技集群”前20强,居第18位,三年跻身全球十强,南京的创新实力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性提升,南京正以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为依托,全力锻造四大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南京拥有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两家国家和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实验室,牵头建设3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高性能膜材料、油气地球物理勘探4家国家创新中心在加快建设;还形成了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以及9个装置培育等大科技基础设施矩阵。
这些支撑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的重大平台是南京创新的源头活水,让研究成果走向应用创新,南京下了大功夫。揭牌成立南京大学、江苏集萃医工交叉技术研究所、南京鼓楼医院等6家在宁首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所谓概念验证,就是将已取得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具备潜在商业价值的技术雏形,吸引社会资本、推动科技成果量产和市场化。
集萃医工交叉所借助概念验证中心最新研发出一款骨科手术机器人,医疗人员利用这款机器人能独立完成微创骨组织切削手术。集萃医工交叉所总经理屠小明介绍,概念验证中心聚集了成果、人才、资本和市场等转化要素,通过对原理或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对产品的原型制造、市场竞争分析、中试熟化等提供验证服务,最终推动产品顺利走向市场。
无论是概念验证中心还是当天成立的科技成果转化学院,都是为了让创新资源供给端和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息息相通。南京市市长陈之常表示,依托多层级的创新矩阵,南京要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董翔 周敏 徐晋 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