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浙江扎实提高县域承载能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一”假期,上海市民成先生带着家人慕名到松阳游玩。“民宿条件很好,公共交通便捷,即便在村里,想买的东西也都能买到。”沉浸在这个浙南小县山乡的美丽风光中,成先生不住地点赞。

  城和乡,差距越来越小。如今,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成为浙江新的风景。今年一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52元,同比增长6.0%,城乡居民收入比1.75,同比缩小0.04。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公共服务“七优享”等工程的实施,让“三大差距”不断缩小。

  浙里小城,有“花样年华”。

  小城志向大

  “县城建筑像城堡,乡下是田园风光,整个县像童话王国。”“五一”假期,许多游客到小城云和游玩,纷纷如此评价。

  这个尚未通铁路的小县,常住人口约13万,城镇化率却达74.5%,居全省前列。这是浙江深入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一个缩影。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空间,县城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城乡融合发展,将加快缩小“三大差距”。

  “一县一策”“一业一策”,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有了“高级定制”方案,县域产业平台能级持续提升,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云和探索实施‘小县大城’‘全域5A’发展战略,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全县。这是新建的云景生态产业园,今年争取拓出空间300亩以上;这是正在改造提升的木制玩具城,全年预计整治低效用地500亩以上……”云和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指着一张焕发新气象的地图说。小城志向大,正在努力打造全国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共富样板。

  2023年,浙江山区26县GDP县县破百亿元。曾经的欠发达地区成为新的增长极。

  今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强化乡村规划引领,加强村庄风貌管控,迭代升级美丽田园……浙江乡村,正就地过上现代生活。

  “我们村虽然又小又偏,但游客越来越多。”云和梅竹村村民柳启明,15年前怀揣对城市的向往进城务工,8年前又回村创业。他家的民宿,硬件不输于城市酒店,又有乡村风貌优势,“五一”假期几乎“一床难求”。

  浙江的城与乡,处处是“诗和远方”。

  家门口享便捷服务

  两年前第一次到浙江玩,撒先生被龙游良好的环境吸引,决定留下来工作。

  “来之前根本没想到,一个山区小县城,各种大城市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从我家走几百米就有一家南孔书屋,书免费借,十分方便。”撒先生“五一”假期带着朋友深度游,逛了龙游石窟、龙游县博物馆等;龙游城乡公交两元一票制,乘坐便捷,也成了他们眼里的一个“景点”。

  撒先生现在知道了,龙游已投入超10亿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南孔书屋、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享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当地一种生活新风尚。

  造成“三大差距”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公共服务资源的差距。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资源愈发成为吸引人口的“利器”。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硬”问题,离不开公共服务的“软”配套。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浙江正在深入开展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将之作为“十项重大工程”之一。今年,浙江继续将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到2027年,全省将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城乡一体、均衡可及的公共服务,无疑让小城生活更具性价比、更有吸引力。

  “五一”假期,位于岱山县东沙镇的中大朗颐(岱山)康养中心,老人们在观影、健身、阅读、唠家常,十分热闹。去年起,舟山探索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率先推进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各县区选择1至2家养老机构,免费集中供养特困老人,提升了海岛人的幸福感。

  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浙江省一项重要改革,如今也在淳安、龙游、景宁等山区县试点,通过全域一体化改革,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让美好生活在群众身边更加可感。

  山海城乡生机勃勃

  走过绍兴、衢州等多个乡村,光年文旅公司员工杨璇愈发喜欢所从事的乡村文旅工作,“八九年前自驾去开化高田坑村,只有几幢破旧的土房子,也没啥人;今年‘五一’再去,看到有精致的民宿、优雅的咖啡馆,游客很多,村民都笑嘻嘻的。”

  村民的笑脸,是浙江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个生动写照。“五一”假期,社交平台上关于浙江农村物质精神发展“已经next level了”(网络用词,指“更高层次”)的话题,又引发热议。

  收入,是老百姓评判生活水平的最直观依据。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不难发现,所谓的“next level”,离不开浙江农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差距不断缩小。一季度,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3元,实际增长7.8%。就在过去这一年,这个数值首次突破4万元,连续3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增收的多种模式中,浙江正在实施一项牵引性变革——“扩中提低”。而产业发展,既能促就业,又能激活力,是其重要抓手。

  于是我们看到,在浙南山区,景宁民族创业园,年产20万套精密机械装备制造项目正抓紧施工,这是近年来景宁县域内单体最大的制造业项目;浙中义乌李祖村,涌入了露营基地、咖啡馆等62个文旅创业项目;浙东普陀,大力发展海岛文旅,集聚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装备等海洋科创产业……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全力拓宽居民增收渠道。

  一季度,浙江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名义增长4.7%、8.8%、5.2%、7.4%。数据告诉我们,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已成为很多浙江人的首选。

  口袋鼓了,生活好了,笑容多了,浙里的“花样年华”,别样精彩。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0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