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首页>地方频道>黄山>文化

为何明代"倭寇"多是闽浙人 几个领袖却是黄山人?

   为何明代“倭寇”多是闽浙人几个领袖却是黄山人?王直是徽州歙县人,由盐商转而为海商,再由海商转而为海盗,兼具海商和海盗的双重身份。

  核心提示:“假倭”的首领是徽州人(今天黄山市),并不奇怪。明中叶以来,徽州商人集团蓬勃兴起,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踪迹,而且颇有垄断的趋势。其中有一些徽商,看到海外贸易的大势,转身成为海商,著名的“倭寇王”王直就是如此。

  倭寇 资料图

  本文摘自:澎湃新闻网,作者:樊树志,原题:明朝为何而亡? 为节选。

  集闲院侍读学士:樊先生您好!请问您如何看待隆庆开关以后月港等港口盛极而衰的状况?此外,为何“倭寇”中闽浙人占绝大多数,可是最出名的几个领袖却是徽州人?是因何产生这样的“分工”?

  樊树志:我在《晚明大变局》的第一章“‘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中,有一节写到“海禁的突破口:月港与双屿港”。漳州府的月港和宁波府的双屿港,是外商与华商进行海上贸易(当然是“走私贸易”)主要口岸。月港的“走私贸易”由来已久,到了晚明时期达到极盛,号称“小苏杭”。

  双屿港隶属于宁波府的定海县,成为各国商船前来贸易的最佳港口,“万灶云屯,舟师鳞萃”。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全球化贸易浪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日本等国的商人纷至沓来,向这两个港口的华商购入大量中国商品。由于这些国家并非明朝皇帝规定的朝贡国家,没有合法贸易渠道,只能进行“走私贸易”。从明初以来就确立的海禁政策,与全球化贸易浪潮显得格格不入。隆庆元年朝廷宣布开放月港的海禁,设立海关,征收进出口税,让“走私贸易”转化为合法贸易,是明智之举。

  进入清朝以后,月港贸易盛极而衰,原因在于,朝廷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和台湾的抗清运动,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片板不许下海。此后又推行严厉的闭关政策,规定对外贸易只允许在广州一港进行。月港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可奈何的。

  再谈问题的后半部分。我在《晚明大变局》写到“嘉靖倭患的真相”,强调“嘉靖大倭寇”的领导人是中国商人,成员的大多数也是中国人。也就是说,大部分是“假倭”,小部分是“真倭”;而这少数的“真倭”是受“假倭”雇佣的,处于从属地位。这个判断是当时的内阁首辅徐阶向嘉靖皇帝分析形势时提出来的。徐阶是松江人,对倭患的真相有真切的体会。江南一带的知名人士普遍持这样的看法,如太仓人王士骐、嘉兴人李日华、海盐人郑晓、苏州人陈仁锡,都有与徐阶类似的观点。

  “假倭”的首领是徽州人,并不奇怪。明中叶以来,徽州商人集团蓬勃兴起,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踪迹,而且颇有垄断的趋势。其中有一些徽商,看到海外贸易的大势,转身成为海商,著名的“倭寇王”王直就是如此。王直是徽州歙县人,由盐商转而为海商,再由海商转而为海盗,兼具海商和海盗的双重身份。有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把王直等人看作“真倭”,令人莫名其妙。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16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