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首页>地方频道>黄山>文化

古民居保护:守正出新 留住乡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一代伟人邓小平“黄山谈话”后,我市上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砥砺前行,谱写了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城乡面貌变化翻天覆地,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综合力不断增强,凝聚起了加快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现代化新黄山的磅礴力量。

  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篇章。

  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要把握新方位、担当新使命,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继续挺立潮头、走在前列;要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开放为先,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问题导向,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总结经验、乘势而上。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生动展现40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取得的伟大成果,从即日起,本报开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忆奋斗岁月,看今朝幸福,回顾40年的沧桑巨变,激励我们在新时代艰苦奋斗再创业,交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新答卷。

  春天的徽州美不胜收:群山披翠,江水碧蓝,一座座古民居鳞次栉比,点缀在桃红花黄之间。

  无论是小桥流水、长街曲巷,还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在光与影的交汇中,一处处粉墙黛瓦定格在游客的镜头里。它们不仅是镜头里的美景,也是徽州历史积淀的见证,更是徽州薪火相传的文化根脉。

  穿越千年时光隧道,徽州古民居以其特有的沧桑、厚重和张力,将历史、现在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今,面对保护、抢救、利用、管理等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黄山市高度重视,不断在改革中寻求新的突破,探索出一个又一个古民居保护利用的新机制,真正守住了古民居的“筋、骨、肉”,传承了徽州文化的“精、气、神”。

    坚守保护:留住徽州人的乡愁记忆

  行走在“桃花源里人家”黟县,大大小小的古村落星罗棋布,西递是其中知名的一个。

  过去,西递是出了名的穷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粮食只够吃半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叩开了西递旅游的大门,贫穷的西递村民开始摸索着利用“祖宗遗产”办起了旅游,没想到当年的旅游门票收入,超过了农副业的总产值。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村民发自内心想保护好祖宗留下的古民居。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1999年,西递与宏村一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高度评价。

  世界文化遗产这枚金字招牌,是对当地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坚定了村民保护的信心和决心。“西递村民确定每年6月18日是西递村的‘文化遗产保护日’,走进家家户户宣传遗产保护知识,每年还将门票收入的一部分作为文保资金用于遗产保护。宏村成立民间保护协会,村民自发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使古村落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黟县遗产办负责人介绍说。

  古民居是用粉墙黛瓦写就的诗意文章,更是徽州人民难以割舍的乡愁记忆。一直以来,村民自发保护的热情极高,为延续历史文脉作出了积极贡献。

  而今,距离申遗成功近20年过去了,坚守保护,西递、宏村做到了,黄山市也做到了。

  2006年,黟县成立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县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古村落及其它文物资源的监测、保护和管理工作。这一专门的保护机构在全国尚属首例。

  与黟县遗产办成立的同一年,我市开始探索古建筑认领保护的方式,将黟县作为试点,在国内率先推出古民居认领保护活动,在认领保护模式中,还包括认租和认购。认租、认购项目在投资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古建筑可以获得收益,这在当时是一项创新,也吸引了全国各地尤其是艺术、收藏类的爱好者走进徽州、保护徽州古民居。

  千山画院、归云山房、印象老屋、黄岳画院、黟山画院……在宏村附近,一大批国内艺术大师的工作室都安居在此。走进一看,徽派民居古朴典雅,墨香满室,大大小小的书画作品挂满了老屋的墙壁。斑驳的墙面焕发出勃勃生机。

  保护古民居,是一个改革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我市一边做着顶层设计,一边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依赖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也努力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敢实践中推进。

  一路走来,我市积极探索保护路径,但也遇到政府财力有限、村民实力不济等各种窘境。尽管如此,坚守保护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2009年,我市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用了五年时间,对101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探索出“在保护中突出利用,在传承中注重创新”的新模式。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建立了以《黄山市古民居认领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民居抢修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民居迁移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民居原地保护利用土地转让、调整办理程序暂行规定》《黄山市“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资金补助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为重点的古民居保护利用政策体系,对涉及的抢修、迁移、认领、土地转让、房屋登记、资金支持、相关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

  这不仅弥补了相关法律法规中的不足或者缺位,也为依法规范开展古民居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

  一次次破冰之举、一次次试水之措,最终取得了一次次质的飞跃。

  如今,我市正探索开展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和古民居流转改革试点工作,在依法保护的前提下、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古建筑的内涵内质和利用方式。

  坚守保护,一幢幢古民居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崭新业态,在青山绿水环绕中呈现出更加迷人的风姿,留住了徽州人的乡愁记忆。

   创新利用:实现徽文化的活态传承

  开门望山见水,风光绝美;漫步阡陌田园,乡韵悠然。“住在这里,就如同住在风景里。”五一小长假,来自天津的游客谢女士到黟县旅游,没有选择住酒店宾馆,而是体验了一回乡村民宿。

  “我们的民宿是村里遗留下的古民居改造而成的,改造之前还是危房。”2015年,外地客商通过认购的方式买下宏村镇龙江村的一处古民居,这座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宅通过修缮、改造,变身为低调奢华的精品民宿——驿境,一经推出深受游客青睐。“五一期间房价是一两千,现在已经满房了,不提前预订根本抢不到房。”驿境店长张珍珍介绍。

  在龙江村,驿境和其他民居一样,外观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与整个村落协调融合,但内部装修却格外考究。推门而入,藤萝覆盖的假山映入眼帘,假山背后是一栋两层的徽派民居。楼下,诗云阁、茶笺苑、尔雅阁……处处熏香扑鼻,沁人心脾。楼上,客房装修现代雅致,处处尽显徽派雕刻之精美。“有的游客在景点逗留的时间,还没有在这里住的时间长。”张珍珍说。

  在黟县,像驿境一样,古色古香的风情民宿不在少数,一批如猪栏酒吧、南熏绣楼、御前侍卫、偶得一处等精品风情民宿、文化客栈蓬勃兴起,成为市场新宠。

  民居“复活”变为民宿,不仅奏出一首乡韵悠长的古黟新曲,也是我市古民居保护的新探索,更是黄山市旅游转型升级的新业态。

  全市6000多幢古民居,其中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仅1100余处,其他大部分非文保单位的古民居,多散落乡野,无暇顾及。

  作为先人智慧的结晶,古民居的保护考验着今人的智慧。政府财力有限,村民实力不济,作为徽文化的“活化石”,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古民居一直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问题倒逼改革。在难题面前,我市没有裹足不前,而是在改革中寻求新的突破。

  借鉴农村的土地流转模式,注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2014年,我市开始探索古民居产权流转改革:以征地形式将古民居所在的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后公开挂牌出让,通过放开流转交易,打通社会力量参与古民居保护连接、利用的通道。

  2017年12月,安徽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42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批准《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的决议,这使徽州古建筑保护具有了操作性更强的法律依据。《条例》还明确可通过合法流转取得古民居所有权或使用权。

  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我市又向前迈出一大步。古民居产权流转改革的尝试,意味着古民居的修缮保护不单靠政府村民,可以通过产权流转,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承担。

  以徽州区和黟县两地为试点,古民居产权流转工作顺利推进。

  溪流绕村巷,云雾漫山前,徽州区西溪南千年古村落掩映在碧绿静谧的杨树林湿地间。“这里有很多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但又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老房子濒临倒塌、废弃,引入社会资本就像引入一渠活水,让奄奄一息的古民居重新焕发生命力。”西溪南镇相关负责人带着记者走进古村落,过去,这里很多房子墙壁断裂、屋顶残破、梁柱上出现斑斑点点的虫眼,如今,古民居修葺一新,美观自然。

  西溪南镇利用社会资本参与古民居保护,按照“有利于符合《西溪南镇总体规划》、西溪南镇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有利于文化旅游业态打造;有利于服务经济发展;有利于高品位开发古民居保护利用”等“四个有利于”,引进义义会馆、深圳天长地久、西溪兰苑、清溪涵月、绿荫山馆、蔓园等项目先后入驻西溪南,打造了摄影、民宿、客栈、咖啡厅、茶吧等新型业态。一个集湿地休闲、文化村落、山林休憩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西溪南掀起了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改革创新是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据了解,目前我市已经拓展出艺术会所、民宿客栈、特色酒吧、休闲茶社、传统作坊、地方小吃、农事体验、摄影影视、健康养生、艺术创作、休闲度假、收藏展示等12类产业方面的业态和文化教育、卫生福利、民俗活动、文博展示、教育基地、名人故居、服务民生等7类事业方面的业态,徽州老宅正焕发出青春与活力。

  创新利用,让一幢幢古民居无惧岁月,跨越古今,完成了一次次美轮美奂的华丽转身,释放出自然舒适又平易近人的低调奢华气质。

  纵观古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更是黄山市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为了保护和传承好徽州古民居这一宝贵遗产,我市勇于革新,积极探索整体保护、重点保护、活态保护、特色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和多元化投入、多业态发展、多价值挖掘相结合的利用体系,正努力把这项传承历史文脉、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做得更美更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02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