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首页>地方频道>黄山>文化

(图)探访赤岭古道 拾遗历史往事

 

  祁门县环砂碑刻

  出历口溯溪而上,翻环砂岭,远远可见一座村庄依山傍水,掩映在绿树丛中,那就是被称为目连故里的环砂村,古称环砂富村,俗称程家。环砂村亦因湘东河萦绕,《祁门县地名录》载:环砂村“因村落背山环水,四周尽砂石”而得村名。环砂村程氏,浚公于宋绍兴(1131—1162)间由善和迁环砂富村,自号寓岩。

  进环砂村原来是要在村口过湘东河的,古代有富村桥,在环砂村祠堂的院子里有一块“明代新建富村桥记”碑刻(具体年份不详),碑靠在院子里中围墙上,碑文大致意思是“余里富村桥,乃万历年间先祖理公倡首所建也。东连徽浙,北接池安,往来行人,莫不称便。”环砂三面环水,桥梁是人们出行的主要通道,那么,环砂造了几座桥呢?除了在目连戏中传说的“会缘桥”以外,有据可查的应该就是“富村桥”了。虽然,“重建富村桥记”没有具体的年份,但是我们可以从另外一块残碑看出它的大概年份来。环砂村子中有一口井,井面是用一块碑刻做的盖,这块盖就是一块碑刻上挖了一个口。碑额上有“富村桥记”,左下方落款为“明万历二年孟秋月立”。内文因为被凿成了一个井圈圆洞,加上常年人们在上面洗东西,字迹已经无法辩认。原来1954年村中大面积发生血吸虫病,为了避免血吸虫病害,祁门县血防站为他们打了这口井,因为井比较大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东西做井圈,人们才把这块碑刻凿成了一个井圈圆洞。

  “重建富村桥记”中说,“余里富村桥,乃万历年间先祖理公倡首所建也。”肇于隆庆壬申十月十八日之吉,至万历二年六月二十六厥功告成。”桥的位置在屈原庙的下首,那里原来是进村的村口。原来桥北有一块指路的碑刻,上面刻着“直下往黄龙口,过桥往历口街。”关于桥的名称,环砂村是目连戏的故里,戏剧的主人翁傅相就是环砂人。因此,环砂村又叫傅家庄。这桥为什么叫“富村桥”而不叫“傅村桥”呢?程必郊说,“富、傅”同音,取其吉祥之意了。

  过桥就是水口庙,环砂村的水口庙又叫屈原庙,俗称“大庙”。屈原被环砂村民尊为“水府老爷”,屈原庙依山面水,整体建筑颇为雄伟。环砂村祠堂的院子里有一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立的寺庙功德碑”,碑文记载的就是为水口庙捐款置业“孝上乡文溪里富村社奉神众信弟子,喜舍己财,做造龙牌、香案、石鼓、槽门入庙供奉,祈保各家清洁,百事兴隆,福有所归者。”庙宇分为前后两进,前厅高大空旷平坦古朴,可供信徒集会,或往来行人小憩。后厅是供奉屈原神像的主殿,高于前厅两米,拾级而上,顿时肃穆庄严,神圣虔诚。神座前后有两尊屈原神像,后面一尊为固定不动之高大雕塑,前面一尊可以移动,形体相对稍小,是可以更换衣冠龙袍的木雕坐像。1936年在上海做红茶生意的程吉人,为这尊坐像最后装了一次全套金。

  过去,环砂村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屈原诞辰日,都要办请神活动。从三月三十日开始,忠义会通宵达旦在屈原庙举行敬奉仪式,宣读祭文,每逢端午节则更加隆重。四月初一村民迎接屈原神像到程氏宗祠“叙伦堂”,安放在寝堂专设的神座上,供全村人礼拜,至第二天送还。请神迎送活动全村人几乎全部参加,神像被安放在一个特制的銮架上,由四个人抬着,前面是4个人抬着绣有“清道”二字幡旗,依次是印着黄龙图案的彩旗两面在前面开道,众人随后各持乐器、锣鼓、香案和鞭炮,鱼贯而行。时而锁呐高奏,时而笛声悠扬,整个活动特别隆重而热烈。现在,屈原庙虽然已经倒塌了,但这块距今有524年的功德碑却是环砂村宗教气氛非常浓厚的一个见证。

  祁门县旧志记载,自唐代以来,祁门的僧寺和道观一直就很兴旺,宗教气氛非常浓厚,香火不断。环砂村过去沿湘东河上下九里,就有寺观庙宇13座,号称“九里十三庵”。其中环砂村一地就有圆觉庵、紫金庵、屈原庙,次第建于“会缘桥”附近,前二座现在仅存庙基瓦砾,而屈原庙在最近二年也已圯衰败。

  环砂村程氏宗祠“叙伦堂”位处村中心,坐东朝西,占地上千平方米。宗祠整体建筑宏伟高大,古朴庄严。祠堂内所有立柱与横梁,原都是悬挂有形相各异的楹联和匾额,仅光绪甲申《程氏族谱》记载的就有26件。尤其是高悬于正厅上方三个各约一米见方的《叙伦堂》,矗立两侧的程氏祖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斗金大字,令身临其境者,肃然起敬。仪门头上至今仍悬有“崇祀忠义”竖匾,是清代咸丰皇帝为表彰族人端洁“殉粤寇难”而赐赠的。

  据了解,这所祠堂前两进是程家的宗祠,而后面的第三进则是傅家的宗祠。一祠二姓在徽州地方是绝无仅有,经请教村中的长者,他们说傅家乐善好施,睦邻关系友好,傅家后来想建祠堂可苦于没有地皮,程家就让傅家在自己的祠堂后加了一进。这样就两祠紧紧相连,两姓共同祭祖。后傅相升天,后继无人,程家就代为祭祀,祖辈相传。从外面看两祠相接部分痕迹明显,尤其是第三进墙体要比前面两进宽60多厘米。

  祁门民间素有目连戏“出在环砂,编在清溪,打在栗木”的说法,目连戏作者郑之珍是祁门渚口乡清溪人,所以说“编在清溪”。箬坑乡的栗木村首先将目连戏搬上舞台,而且是历久不衰的,打在祁门方言中是演出的意思,所以目连戏“打在栗木”。那“出在环砂”是怎样理解呢?原来环砂村位于祁门西乡赤岭下,古时崇山峻岭,古木参天,酷似郑之珍剧本中描写的“黑松林”、“马蹄岭”、“茅栅店”等场景,又有傅家善恶的故事,郑之珍屡试不举,便到石台外婆家乡座学,来来往往经过翻越赤岭,路过这一带乡村,作者耳濡目染,抒发笔端的结果,故有“出在环砂”之说。 ②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99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