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第四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长江文化促进会2024年度学术年会在武汉召开,会议发布了《中国·长江文化发展城市指数报告2024》,报告显示,苏州等7座城市入选长江文化发展标杆型城市,位列推动长江文化发展的第一梯队,全方位引领长江流域文化建设。长江文明承古铄今,拥有约158公里长江岸线的苏州,何以成为长江文化高质量发展“模范生”?
脱颖而出:文脉延绵,生生不息
从评选标准来看,中国·长江文化发展城市指数以“保护—传承—发展”三项一级指标为基础,充分考虑当下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新动向,建立包含3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和50项三级指标的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同时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与《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范围内城市的经济发展能级、文化功能健全性以及长江文化关联度为依据,筛选出36座长江文化发展相对领先的示范性城市,对其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估。
指数报告表明,苏州、重庆、上海等7座长江文化发展标杆型城市在长江文化发展上具有较强的头部效益,在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三个维度的表现均较为突出。
“水城”苏州,水是其灵魂所在,望虞河、元和塘等42条主要通江支流将长江与苏州太湖、阳澄湖等众多湖荡河网连接起来,滋养着枕河人家的生生不息,见证着江南文脉的延绵不断。
而长江苏州段位于“江海交汇”处,自西向东流经张家港、常熟、太仓三个县级市,长江岸线总长约158公里,自古通江达海,因水而兴,与生俱来拥有水的包容、开放与通达。时光变迁,长江入海口不断东移,造就了苏州段“入海口、出海处”的独特地理优势。如今,苏州凭借“江河入海流”“潮平两岸阔”的优势,以“黄金口岸”匹配“黄金水道”,让地处长江入海口咽喉地带的苏州港成为长江第一大港、江苏第一外贸大港、中国内河第一大港。
依托临江达海的优势,苏州自古经济繁荣,唐宋以来一直为江南地区甚至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始地和集散地之一。常熟福山,是长江南岸古老港口之一,汉代时,这里是著名的鱼、盐集散地,曾留下“江鱼之市”的繁荣;张家港黄泗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唐朝时,鉴真从这里东渡;太仓刘家港,素有“六国码头”的美誉,明代时,郑和从这里“七下西洋”,先后抵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奇迹。千百年来,江潮起伏间,这座城市的人文和经济,早已深深地印上了源远流长的长江密码。
延续曾经的繁华,当代的苏州是文化名城,是产业名城,也是经济名城。常熟的“新经济总部大厦”、太仓的德资企业集聚、张家港的长江文化节等,一个有制造业深厚印记的大市,借助“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探索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可感可亲:遗存守护,活化发展
久久为功,推动长江流域文化高质量发展。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苏州积极响应,出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建设推进方案》,积极推进长江历史文物保护传承工作,充分利用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样本”。
江流到此,苏州遗存守护、文明探源工程今年亦取得重大突破。11月22日,“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重大项目公布,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是目前发现的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崧泽文化遗址,见证了5800年前长江下游中华文明的起源;金城新村遗址考古发现大量高等级建筑构件,与秦代祭祀建筑风格高度一致,为确定秦会稽郡治提供确切考古证据,苏州2500多年建城史有了考古实证;作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黄泗浦考古遗址公园已入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张家港段先导示范工程,《黄泗浦遗址东部发掘区保护工程》列入2024年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项目。“三横四直”的姑苏城、江尾沙洲的张家港、七弦琴川的常熟城、海运启碇的太仓城,一江碧水在苏州淘洗出丰厚的文化印记。
声势浩大的盛会、精彩纷呈的演出、精妙绝伦的非遗展示,苏州以一场场艺术盛宴,让长江文化更加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长江文化更加可见、可感、可亲。
今年以来,苏州成功举办了第六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第九届昆剧艺术节、第九届中国评弹艺术节、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第六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搭建了盛大的文化交流平台。推动文化传承走进校园,开设长江、大运河校本课程,举办了第八届苏州市中小学生硬笔书法大赛,795所学校超30万中小学生参赛。
长江之歌,由人民谱写,为人民唱响。今年9月,“面朝大海”2024长江文化节如期举行。长江文化节走过21年,来自沿江13省、区、市的戏剧团等200多个单位在苏州登台献艺,青藏的雄浑、巴蜀的瑰丽、荆湘的豪迈、吴越的秀丽,在这片江海回荡的天地间汇聚、碰撞、交融,奏响一曲动人心魄的“长江之歌”;文化原创主题舞剧《运·河》在全国巡演50余场,《江河之上》《再会长江》《百年沪太路》等一部部影视作品搬上荧幕,书写着长江流域开放融合的文化新篇。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长江苏州段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长江苏州段沿线持续加大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探索打造系列数字演艺、沉浸式体验产品,国内首创户外遗址公园AR眼镜沉浸式互动导览项目——草鞋山AR数字游园对外开放,“只此周庄”等一批沉浸式消费新业态成功推向市场;此外,苏州港稳步发展,今年“一港四区”集装箱吞吐量相较去年提前19天突破900万标箱;苏州港至上海外高桥港绿色智慧示范航线正式开通,预计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400吨。
多轮驱动:书写“强富美”答卷
作为中国长江文化发展标杆型城市,苏州在继承发扬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突破自我,无论是在历史文化保护、产业转型升级还是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次苏州入选,一定会加强其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城市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为苏州的长江文化建设和发展打开‘朋友圈’。”苏州市职业大学石湖智库副理事长陈璇认为,苏州可以借此契机,“走出去”“请进来”并存,借鉴好的经验和发展样式,更高质量打造苏州长江文化品牌。
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教育科研等方面来看,独特的文化特质和资源支撑都让其在长江流域文化发展中脱颖而出。
作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苏州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入驻,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苏州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苏州工业园区三十年的建设经验,也是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园区建设的一个样板。
作为标杆型城市,未来苏州该如何利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契机,让长江文化更“强”、更“富”、更“美”?
“苏州在长江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多的成绩,当然还有不少进步空间。苏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继续赓续对外开放先试先行的传统,继续走好中外古今交流合作的探索之路。”陈璇提议,可以充分整合已有的数字传播平台及机构,深入开展具有苏州特色的长江文化的要素、符号、标识等内容研究和形式创新,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产业化、专业化的数字媒体传播平台,构筑科学有效、生动活泼的解说体系,生动唱好“最精彩”“最江南”的长江之歌。
接下来,苏州将持续提升长江文化的品牌影响力,考虑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元宇宙、AR/VR、区块链等方法,让沿江部分展馆类文化资源展示呈现多元化和趣味性,让文物“活起来”,更要进一步加强知名文旅产品的研发生产、系统化研制成熟的旅游线路,产生具有带动力的龙头项目、拳头产品。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离不开“水美、岸美、生态美”,近年来,长江苏州段沿江三市持续开展百年江堤提升、水产养殖清理、生态环境修复和交通道路优化等整治提升工程,统筹推进沿江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长江苏州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形成张家港湾、铁黄沙岛等一批优秀生态修复案例,这也让被誉为“微笑天使”的江豚频频现身。未来,苏州将继续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严守“生态治理”底线,筑牢“生态修复”底盘,提亮“生态融合”底色,奋力描绘长江苏州段“精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