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将安徽省黟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黟县正式成为我国第13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从发展旅游的四十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顺应社会发展大势,充分尊重民众的首创精神,抓旅游发展毫不松懈,准确研判,主动担当作为,黟县旅游成功实现从单纯的门票经济到旅游+、全域旅游的转型,走出了一条由山区小县到首批“中国旅游强县”的旅游跨越腾飞之路。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创新发展,无论是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业态的打造,还是旅游品牌的培育、旅游经营理念的更新,都是在不断创新中突破和发展。黟县旅游在新发展格局中,将按照“全县域、全要素”的理念,统筹保护、利用和传承,大力发展全域休闲度假旅游,为实现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而不懈奋斗。
西递:大胆尝试抢先机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登上黄山,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谈话”,为中国旅游业的兴起燃起了一盏明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一直被戏说成“青石板上摔乌龟”的西递人,不等不靠,大胆尝试。穷则思变嘛,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先后带领村民兴办木珠场、大理石厂等村办企业均失败后,决定调整思路:要利用村里的老房子来办旅游。一开始,并不顺利。“这破房子还能挣钱?”“都这么穷谁会来旅游?”村民们质疑不断。这些并没有让老支书退缩,他做通村两委干部的思想工作,带着村两委干部,你一分我一角并通过筹措资金将已经分配或变卖给个人的几座祠堂回购,把早已被当作牛栏的走马楼、被当作临时灵柩堂屋的追慕堂进行清理。1986年9月,西递旅游景点管理处成立,挂上“西递旅游接待点”的牌子,拆开香烟包装纸盖了公章,就成了门票,西递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开始了农民办旅游的尝试,实际上是开启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大幕。大家尝到了旅游开发带来的甜头,质疑声没有了,发展旅游的共识形成了,干劲更足了。
宏村:吸引外资获新生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西递这样一个小村子不甘寂寞,大胆尝试,兴办旅游。当时的黟县县委、县政府更是主动顺应发展新潮,1986年11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原来的黟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领导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黟县旅游局,利用古村落资源开发旅游业,开始谋划布局黟县旅游这盘棋。县委、县政府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积极作为,发展旅游:普查评估县内旅游资源,制定全县旅游宣传促销方案,组织对外宣传促销活动。
一时间,县内一些古村落,如南屏、屏山、关麓,还有宏村,就像一阵雨后的园中春笋一样,竞相搞起了旅游开发。宏村旅游开发也在1986年正式起步。当时宏村景区门口的场景有人仍是记忆犹新:搭一个简易的棚,里面一张桌子一盏灯,人就整天整夜轮换着值守在那。景区党员职工都是每天这样坚守着景区,创业初期的艰难可想而知。
宏村经过十来年的经营,相对于起步较早的西递,游客接待量和门票收入一直偏低,宏村的旅游起色不大。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为破解村办旅游发展难题,大胆决策:于1997年9月,与北京中坤集团就黟县旅游开发达成合作,由此宏村旅游开发进入了成功的外来企业开发阶段。宏村旅游由于经营模式的重大调整,外资的注入,再加上经营模式的转变和经营理念、营销手段的更新,因而很快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
就这样,西递、宏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截至2000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43.2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2361.6万元。黟县的乡村旅游一时名动神州。
申遗:从长计议入名录
“早在1995-1996年,在全国著名专家指点和省、市建设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黟县西递、宏村被建设部列为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预备名录。”(钱晓康《一项惠及子孙的重大决策——西递、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经过的回顾》,载《黟韵流香》P1),县委、县政府对此很重视。然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难处多、也有顾虑:竞争非常激烈,当时国内有129家参与申报;申报费用很大,全县财政困难;更重要的是如果申报成功到底能带来多大好处。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论证、考量,最终于1998年决定,一定要有战略眼光,从长计议,把申遗作为做大做强旅游业的重大契机。为全力以赴做好申遗工作,县委、县政府成立黟县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领导组,高位推动申遗工作。
申遗,可以说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当时,虽然旅游在黟县有了起色,但是,宏村、西递的群众,对于申遗的认识是模糊的。起初,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党员工作队就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工作队顶住各种压力,白天村民干活他们就夜间登门拜访。严格按照申报要求,动员村民拆除悬挂在外墙的空调主机,卸下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等等。党员工作队想尽办法,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终于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00年11月,西递、宏村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全县即实现旅游接待量7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1700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
申遗成功后,县委、县政府借力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品牌效应,又重新整合南屏、屏山、关麓、木坑、塔川等众多景点,初步形成以古村落景点为主体,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为补充的点、线、面结合的旅游格局。2007年,黟县作为全省唯一的县跻身首批“中国旅游强县”。
徽黄:全域旅游再出发
发展永无止境。
黟县申遗成功之后,旅游如何再上新台阶,如何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这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面临的新问题。县域内景点众多,各唱各的调,各使各的力,不能形成合力,不能发挥分散的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益。村办旅游的先天局限和不足、发展缺乏后劲的弊端也渐渐暴露出来了。为了改变众多景点散兵游勇的状况,2008年,黟县成立徽黄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把分散的旅游资源聚集起来,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集中力量办大事。2013年6月,村办集体企业西递旅游公司实施改制,成为徽黄公司下属的国有全资子公司。黟县游客逐年倍增,门票收入大幅度增长。村民们一方面共享旅游分红,另一方面依靠旅游发展服务业风生水起,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都极大受益。可以说,黟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2020年,县委、县政府又进一步整合县域旅游资源,徽黄、京黟成功重组。这样,西递、宏村的关系由原来暗自较劲的竞争关系变成了亲如一家、利益一致的兄弟关系,更有利于统筹规划发展定位,实施“旅游+”战略,推进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
如今,黟县的旅游从乡村旅游到全域旅游,从全面发展到深度融合。文旅产品成功开发,演艺产业效益明显。成功开发西递石林景点,辅以七彩滑道等游乐设施;木坑竹海的卧龙玻璃天桥,吸引了游客惊艳的目光。大型室外实景剧《宏村阿菊》,年均演出200场、观众60多万人次;西递的光影秀《西递传奇》更是让游客感到惊叹。红色旅游持续升温。西递、宏村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研学旅行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西递和宏村入选安徽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学生40余万人次。乡村民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县现有民宿近千家,其中在业界有影响力的精品民宿125家,安徽省首届民宿大会2020年在黟县召开,更激励起全县从业者发展民宿的信心。户外休闲产业也是蓬勃发展,连续举办15届国际山地自行车公开赛,成功打造一批知名品牌赛事。黟县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古村落观光旅游为依托,逐步向高端度假、休闲体验、户外运动、文化演艺、摄影写生等多元化的旅游业态发展格局,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的蓝图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朱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