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连云港:开放激起港城金融“一池春水”

  原标题:开放激起港城金融“一池春水”

  “40年来,港城银行业金融机构从最初的4家增加至现今的35家,保险业金融机构达46家,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达17家,还有财务公司、支付机构各1家,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遍布城乡各地,可以说,金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云港现代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银行连云港市分行退休干部陈苏鸣回忆。

  1984年,连云港获批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乘着这股东风,港城的银行机构改革和发展步入快车道。为适应沿海开放城市各方面要求和本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央行改革之时,专业银行首先从内部改革开始。同年11月30日,坐落在新浦(现海州)解放中路43号的中国农业银行连云港市支行率先改为分行;12月1日,坐落在解放中路37号同一大院内的中国人民银行连云港支行、中国工商银行连云港支行也相继改为分行。“当时全省只有连云港、南通两市的农行、人行、工行改称分行,其余各市行仍为支行。”陈苏鸣说,这一改变也为银行带来了系列优惠政策,比如贷款权限,以及对外商、外资和管理等方面各项优惠政策。

  被确立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意味着在对外开放上拥有更多政策机遇。如何将政策优势、开放优势转化为金融发展胜势?

  1987年,连云港市第一家城市信用合作社——解放中路城市信用合作社成立;198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连云港分局正式成立,统一管理辖区内外汇工作;1988年,连云港市融资中心成立;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连云港监管分局成立,履行对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能……一次次实质性的嬗变,带来了港城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

  从一组数据看港城金融发展实力:1984年,连云港市的各项存款余额7.8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仅为12.5亿元,外汇存款余额571.76万美元,外汇贷款余额764万美元。如今,港城的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外汇存款额和外汇贷款余额分别是40年前的792.8倍、584倍、133.3倍和125倍。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整个港城沉浸在对未来的憧憬中。然而,现实的资金短缺给港城人的热情浇了一盆冷水。进行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港城财政资金并不充裕,很难满足重大项目建设需要。“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部门一方面改革考核机制,动员全金融系统向上级行汇报我市发展优势和重点建设项目融资需求,争取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多次前往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汇报,最终努力取得成效。市政府还明确了‘两个不低于’目标,即贷款增长幅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贷款增长份额不低于上一年全省平均水平。”陈苏鸣说,这一目标的确定和落实,有效推动港城金融快速发展。从2009年至今,全市贷款年平均增速达到21%,高于全省贷款增速平均水平,田湾核电站等多个港城重大项目均获得信贷支持。

  当时连云港市还提出了“双轮驱动”战略,针对间接融资增长后劲不足的情况,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以此弥补贷款增量不足的缺陷。“像后来的BRT公共交通建设、港口30万吨级航道建设、徐圩新区开发建设等港城重大项目,都通过融资租赁、发行债券等形式获得了充裕的资金保障。”陈苏鸣介绍。

  厚植开放基因,港城争先进位、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劲头十足。探索建立政会银企联动机制,成立连云港市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联盟;定期召开金融服务联盟联席协作会商会议,解读惠企政策、发布金融惠企产品;推出普惠贷款支持计划,对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按照余额增量的1%到2%提供资金激励……

  金融活,经济活;经济兴,金融兴。40年的沿海开放历程,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见证,也书写了连云港金融业发展的壮丽篇章。“我是1979年经招干考试跨入中国人民银行大门的,那会每天就打着算盘算账;如今不管是进入银行还是其他金融机构工作,掌握电脑技能是必须的,有的还要学一些数字技术。”回忆往昔岁月,陈苏鸣感慨道。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0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