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粗犷、质朴,这往往是祁门傩舞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但细细品味观赏之后,它的神秘古韵、特殊趣味和充满意蕴的想象空间却能给人十足的惊喜。
提到祁门傩舞,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傩面具。祁门傩舞的面具共有九个,分别为魁星、刘海、吉星将军、凶星土地、四象。蓝脸的魁星,头顶犄角,嘴露獠牙,怒目圆瞪,凶悍无比。刘海,又名“合和二仙”,一个白脸,一个粉脸,弯眉细目,微笑自若。赤面的吉星将军,头戴钢盔,横眉浓须,目光炯炯有神。粉白面的凶星土地,须眉皆白、华发苍颜。另外还有代表春夏秋冬的“四季脸”的四象,充满趣味性。
作为祁门傩舞的重要道具,清朝末期在祁门县城内就已出现专门雕刻傩面具的作坊。2022年,祁门傩面具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盘古开天地、刘海戏金蟾、将军斗土地……在这些演出章节中,表演者们常常头戴面具,扮作神话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手执干戚跳跃舞动,动作粗犷奔放,表达驱鬼逐疫的内容,寄予了老百姓驱邪扶正、祈祝平安的美好愿望。在古代,每逢庙会、祭祀、送灶、秋醮、迎春等重大活动,均要跳傩。
特别的是,祁门傩舞一般不要舞台,多在村中祠堂外的空场中演出,整个过程约2个多小时,气氛热烈。舞蹈最突出的特点是动作比较简单,古朴、舒缓、洒脱,一个动作重复多次往返于四向,称作“开四方”“拜四门”“杀四角”,既含有“天地四极”的寓意,也照顾到观众从四面观看的特定演出环境的需要。
可以说,祁门傩舞是一种生长在市井、传承在民间的艺术表演形式,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发扬和创新。2006年,中央电视台《徽州行》栏目拍摄祁门傩舞专题片,并在国际频道面向全世界播出。2008年,祁门傩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在政府和社会各界有意识的保护和创新引领下,祁门傩舞熠熠生辉。从民间爱好者的自发性活动到祁门芦溪傩舞传习所的建设,从乡村春晚的“自娱自乐”到中美文化交流大舞台上的文化展示,祁门傩舞,不再是简单的舞蹈表演,也不是几个人的“单打独斗”,它通过创新表演形式融入了新鲜血液,有更多的年轻人爱上了祁门傩舞。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祁门县正不断领着人们“走进来”、带着祁门傩舞“走出去”,让它被看见、被了解、被欣赏。作为祁门文化的瑰宝之一,现在我们能够在各种研学活动、文化交流活动中看见祁门傩舞的身影。相信未来,祁门傩舞能够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