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再生稻插秧的关键时期,连日来,合肥在多地稻田广施“膜法”,示范推广覆膜机插秧技术,采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解决稻田“草害”的问题,助力水稻增产增收。
水稻盖“薄被”破解除草难
4月21日,全市2025年种植业“四新”技术集成试点项目现场推进会举行。
在位于肥西三河镇的安徽杰与祥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水稻种植基地内,农机手驾驶着覆膜插秧机在田里来回穿梭,与寻常插秧不同的是,覆膜插秧机在插秧的同时还为水田铺上了一层黑色的地膜,所过之处,打孔、覆膜和插秧一气呵成,划出一条漂亮的直线向远处延伸。
“这台覆膜插秧机是在插秧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加装了全自动覆膜设备。随着插秧机移动,前轴自动将地膜平整覆盖在地面,后轴直接把地膜刺破将秧苗插进水田里。”安徽杰与祥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方国侠告诉记者,目前这台覆膜插秧机一天能插20亩地。
为啥要“多此一举”,给稻田盖上地膜再插秧?
对此,合肥市农业经济技术服务管理总站站长戚传勇给出了解释。戚传勇表示,除草一直是水稻种植的一大难题。覆膜后,稻田杂草无生长环境,能抑制95%以上的杂草生长,农民不再需要给稻田打除草剂,省去除草成本,种出来的米也更绿色、更健康。
“夏季气温比较高,水分蒸发快,这层覆盖在水田上的地膜还是‘节水能手’,能够减少水分蒸发,可节省2次以上灌溉,减少25%以上用水量。”戚传勇告诉记者,对于缺水区域,在同样灌溉条件下,覆膜能有效增加土壤湿度,提高水稻产量。
此外,覆膜后,土壤温度提高2℃左右,可加快水稻生育进程,缩短生育期5~7天,对早稻和再生稻的种植非常有利,为下一季双季晚稻播种、再生稻二茬田间管理等争取了时间。“再生稻播种期前移,增强了二茬抗秋季低温风险,也为扩大再生稻宜种区域提供了可能。”戚传勇表示。
政策扶持助力水稻增产增收
和方国侠一样,这两天,肥东县林峰家庭农场负责人杨峰也忙着驾驶覆膜插秧机栽插再生稻。
“今年是我们第一次尝试这种新技术,政策补贴力度大,我们干劲大,信心也足。”杨峰告诉记者,“全生物降解膜+覆膜机插秧”一体化作业和再生稻播种都有补贴,其中,“再生稻+全生物降解膜+覆膜机插秧”累计补贴可超过400元/亩。“今年农场以300亩稻田为示范田,推广覆膜机插秧技术,预计月底前就能完成再生稻覆膜机插秧作业。”杨峰表示。
那么使用地膜会不会造成污染?
面对记者的疑问,肥东县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德兵表示,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一般60天左右就能完全降解,降解后不但对土地无污染,还可以分解为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有机肥,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经测产,覆膜稻田每亩产量增加10%左右,水稻品质也有一定提升。”
“在全生物降解膜的加持下,肥东再生稻精耕细作示范点力争头季稻亩产750公斤、再生季亩产250公斤以上,集成组装良种良法、集中展示高产典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王德兵表示。
据悉,水稻覆膜机插秧是合肥市种植业“四新”(即: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模式)技术集成项目之一,今年合肥市财政投入500万元资金,加强“四新”技术集成,建设“四新”技术集成示范区2万亩,其中,一级保护区内1.2万亩以上,其他区域0.8万亩,建设核心示范基地5-8个。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卫晓敏/文 高勇/图 通讯员 杨荣清 张军 李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