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千年文脉,文化灿烂,宿松广袤的乡土哺育出一代代乡贤精英、杰出人士。无论是誉满乡里的古乡贤,还是人人称赞的新乡贤,他们用文化道德的力量垂范乡里,默默发光发热,引领文明乡风。
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该县把创新发展乡贤文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赋予“乡贤文化”新的含义,激活乡贤文化资源,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乡村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之路。
挖掘乡贤资源
走进该县退休老教师梅笑春的家里,一股书香之气迎面而来,满目都是诗词和书画作品。他花费毕生的精力编写了十几部书籍,其中3部被国家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100多家图书馆编号收藏。“这本地方性史料,是花了60多年时间,走遍宿松的山山水水收集的乡贤故事和逸闻趣事。”梅笑春找来最看重的《乡土遗珠》自豪地说。
该县一方面积极发动文史专家发掘整理乡贤史料,加大对与乡贤文化一脉相承的古民居、古亭台、古牌坊的乡野普查,争取项目进行保护修缮,编印成系列历史文化丛书,延续乡贤文化脉络。另一方面大力开展“百姓明星送欢乐”、“寻找最美宿松人”活动,让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的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乡村能人、身边好人等走上舞台,组织群众评选身边的“新乡贤”。
垂范乡里的老教师、见义勇为的农民、孝顺失明婆婆的儿媳……在洲头乡金坝村,修缮一新的乡贤馆古色古香,乡贤榜上张贴着各种乡贤事迹。“这些乡贤事迹都是村里的乡贤参事会通过大量走访整理出来,然后集中放到乡贤馆里展示,很多干部群众经常自发前来参观学习。”村总支书记石卫东说,身边人身边事的教育意义更大、效果更好。
为促进挖掘和研究“乡贤文化”更有规范更有声势,该县不断完善乡贤组织,挖掘整理乡贤资源,影响更多的乡贤回归故里、反哺家乡。同时,成立帮扶礼遇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乡贤信息库,搭建乡贤回乡创业发展的平台。成立以乡村能人为主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村民理事会等各种群众自治组织,发挥他们农村工作的特长,培养造就了一批新一代乡贤。
发挥榜样作用
2月1日,宿松县表彰了第一批22名“新乡贤”,刘玉贵就是其中之一。刘玉贵是该县复兴镇套口村的一名乡村医生,40多年来,他尽职尽责守护着村民的健康,救治过的病患超过百万人。如今,刘玉贵已经成为村民们精神上的支撑和依靠,他每天都会坐在诊室里专注地给病人看病,屋里屋外经常挤满了人,一天下来喝不上几口水。“乡下条件有限,我能做的,就是把大家的常见病看好,遇到紧急情况,能给他们拿个主意。”刘玉贵说。
4月8日,宿松县举行道德讲堂总堂第九讲暨“乡贤文化进讲堂”活动,扶危济困、不计得失与名利的许岭镇“新乡贤”代表张掌权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赢得阵阵掌声。
多年在外务工的张掌权,凭着吃苦耐劳的毅力,从毫不起眼的泥瓦匠成为二级建造师,虽然已经功成名就,但是他一直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坚持捐资助学、投身公益事业。2014年,张掌权回到家乡石庙村担任村干部,成立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数百亩废弃的荒滩湖汊,带领群众一起致富。“石庙村是一个穷困落后的村庄,脱贫的压力很大,今年我对接了5户贫困户,我相信一定能帮助他们摘掉穷帽子。”张掌权说,回来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的老百姓脱贫致富。
涵育文明乡风
洲头乡乌池村是宿松县远近闻名的示范村,“孝悌慈爱、乐于奉献”的乡贤精神广泛流传。3月25日,热心公益、默默奉献的退休教师夏宗应等新乡贤走进乌池小学,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文化课。“在学校开设乡贤文化课,设计乡贤文化墙,开展‘学贤’活动,就是要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村书记何金华说,不仅如此,村里还在农民文化乐园和文化活动中心设立乡贤故事榜,邀请县剧团用黄梅戏和文南词等方式传唱乡贤事迹。
该县积极开展乡贤文化“四进”活动,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推进弘扬发展乡贤精神全覆盖。“四进”活动是指乡贤文化进厅堂,涵育重德家风;乡贤文化进课堂,培树崇文学风;乡贤文化进讲堂,引导清明政风;乡贤文化进礼堂,淳化质朴民风。“四进”活动成为该县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的有力抓手,把乡贤精神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召力,口耳相传的话语引导,引领文明新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解决上学难,在一批乡贤人士的倡议下,宿松县组织成立了安徽松梓教育基金会。据了解,该基金会吸引3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宿松籍新乡贤和企业家加入助学行动,募集善款600多万元,帮助270名贫困学生圆了求学梦。
“通过大力培育和弘扬乡贤文化,不仅带动了乡风文明转变,而且还有力助推了县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依托乡贤成功引进南方智能电子等三个牵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10亿元以上招商项目,实现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宿松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金玉说,下一步计划用2至3年时间把宿松打造成“中国乡贤文化之乡”。(胡瑞琨、孙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