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我市除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做好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工程以外,还持续强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25处,包含中心避难场所7处,固定避难场所18处,有效避难面积共计125.61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已建成避难场所位置信息图已通过相关网站、公众号向社会公布。
近年来,我市持续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全面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目前,全市12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均已完成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并通过省地震局审批。房屋设施加固是防震减灾的重要环节,此前我市已编制全市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工作方案及城镇居民住宅加固工作方案等10类行业实施方案,统筹各县区、功能板块和相关部门,全面开展10类行业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并在全省率先完成加固工程自评估报告。同时,还做好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及动态更新、协调推进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线下采集和线上上传等各项工作。
市县两级抗震防灾规划已编制完成,其中市级层面完成编制全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2013-2030)、全市防灾避难场所布局规划(2020-2035),各县抗震防灾规划均已完成编制并付诸实施,全市正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防灾避难规划体系。我市高度重视防灾避难场所建设,相关场所防灾避难功能更加完善,防灾设施及相关设备基本完成配备。市及各县区住建部门依托公园、绿地、学校和场馆等重要公共场地,先后建成近25处应急避难场所,各县区中心避难场所已全部建成。中心避难场所主要包括海州景观大道、苍梧绿园、徐圩新区中心、灌云县市民广场、灌南县高级中学、赣榆区青口生态公园和东海县市民广场等。固定避难场所主要包括郁洲公园、连云区桥头堡公园、东海县西双湖公园、海州区朐阳门广场、新浦公园、星海湖公园和市开发区创智绿园等。其中,海州景观大道是全市最大的避难场所,其面积约为10.2万平方米,由城市道路划分3处避难宿住区和6个宿住组团。去年,全市新开工应急避难场所建设8处,增加有效避难面积19.97万平方米。
今年,我市持续统筹公园、广场等场地空间,积极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目前,在建应急避难场包括连云区新丝路公园固定避难场所、文体中心(中心)避难场所、新城商务公园固定避难场所,建成后将增加有效避难面积9.18万平方米、可增加避难人数2万人。市住建部门还将持续加强公园、广场应急避难场所维护使用工作,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完善管理制度、应急转换制度等,落实管养资金和人员力量,确保避难场所设备设施处于随时可用、转换顺畅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