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无数革命先烈牺牲在渡江战役中,音信难觅,成为了“无名”的群体;75年后,寻找“无名”烈士,为英雄留名,这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正在加速。
袁永申、谭义联……随着12个姓名被镌刻在了位于合肥市的渡江战役纪念馆的“烈士名录墙”上,一些记忆也被铭刻进了永恒的历史。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7月1日,一场与“名字”有关的“专题之旅”——合肥日报传媒集团大型互动融媒专题《跨越“75年”的重逢》正式上线。此刻,我们深情凝望壮烈的历史,细细将“无名”的烈士姓名铭记于永恒。
滚滚长江奔流入海。
1946年,山东枣庄的袁永申奋勇参与革命,1949年,不幸在渡江战役中壮烈牺牲。战争胜利的旗帜在滚滚波浪上立起。然而,当时和袁永申一样的无数烈士们,却长眠在江水之下。
彼时,袁永申的儿子袁振连才3岁,关于父亲的记忆模糊而又破碎。“虽然知道父亲人已经不在了,但是我得知道他是在哪里牺牲的,葬在哪里。”执念在2020年愈发坚定。这一年,78岁的袁振连检查出肾癌,和遗忘作斗争的他自觉时间紧迫。
终于,袁永申的故事在75年之后被找到了答案。于渡江战役纪念馆“烈士名录墙”前,年逾八旬的袁振连老人静静凝望着12个被新鲜刻入“永恒”的姓名。一个个像袁永申一样“消失”的人,在此刻有了明确的坐标。
因被铭记而存在的,还有烈士谭义联。从99岁红军老战士李剑锋一个人的记忆中“走出”,如今的他,在渡江战役纪念馆的名录墙上被无数目光敬仰。
谭义联是李剑锋的通讯员。2024年,李剑锋开始通过口述的方式,为大众讲述谭义联牺牲的经过。这个75年前“消失”的生命,便得以重新“存在”,存在于历史的铭记里。
生命真正的终点,是被遗忘。而渡江战役纪念馆中不断填充与接续的名字,记录的那些由后代或战友讲述的故事,却令75年前的那群热血战士,犹如“在场”。
截至今日,在亲属和大众的合力帮助下,在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与工作人员的竭力找寻下,渡江战役纪念馆共收录了8996个名字——一直有人在和时间赛跑,完成这场“名字接力赛”。
值此时刻,我们开启这一场“专题之旅”,带大家回望75年前的渡江故事,和75年后的精神延续。
7月1日,合肥日报传媒集团大型互动融媒专题《跨越“75年”的重逢》正式上线。同时,“为英雄留名”活动也同步开启。如果你有渡江战役烈士相关线索,可在主题页的“征集”版块留下资料与联系方式,让我们共同与时间赛跑,让更多英雄被铭记于永恒。
“还有人记得他们吗?”
如果历史发出这样的追问,我们对这一个个名字响亮的呼唤,便是最有力的应答!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书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