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是G60科创大走廊、合杭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点。
作为中华文明圣地和创新活力之区,“文明”二字始终贯穿在余杭的历史文脉之中,深入骨髓,生生不息。2023年,余杭圆满实现“良渚论坛”筹办、亚运火种采集,再次吸引全球目光。
当良渚的文明曙光穿越时空、闪耀全球,余杭也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从杭州城区边缘的一个“县城”,到如今全力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一路来,余杭不断进阶,迈上新征程。
从二次攀峰到冲刺“双千亿”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有望实现全省第一;完成财政总收入801.57亿元、增长19.37%,总量保持全市第一;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6.68亿元、增长18.06%,总量重回全省第一……翻开《2024年余杭区政府工作报告》,一项项“第一”细数着2023年的余杭实绩。
2023年是余杭区经济发展二次攀峰的一年,在全力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过程中,余杭区打了一场漂亮的经济“翻身仗”。而这过程中,作为争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功不可没。
作为浙江数字经济强区,2023年,余杭区聚焦强产业、扩投资,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有望实现全省第一。
在余杭,赋能数字经济的动能源源不断。依托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实验室,以及浙大超重力大科学装置、北航中法航空学院和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等高能级科创载体,围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算法模型、数据标准、应用技术等重要环节,突破关键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
推动数字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的支撑格外关键。2023年6月,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建成投用,为更多科研成果在余杭就地转化、更多创新成效在余杭竞相绽放搭建平台,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此外,2023年,余杭大力推进数实融合发展,以全省唯一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未来工厂推广应用中心落户为契机,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智造升级,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
大区挑大梁,就是要以更大的行动自觉,加快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为此,在打赢经济“翻身仗”后,余杭区也为2024年定下两大“千亿级”新目标,即“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再超1000亿元”“确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向着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再出发。
两大“千亿级”新目标如何实现?
首先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目标。2023年,余杭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根据《2024年余杭区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要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再超1000亿元。对此,余杭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余杭区将重点聚焦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民生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制造业、农业农村、水利、房地产八大专项领域,提升投资精准度。
同时,以重大项目强化核心带动力。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进一步配优配强招商队伍,全力招大引强,争取百亿级项目更多落户、早日落地,并不断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机制。
作为浙江数字经济强区,2024年,余杭还要再攀高峰。目标数字下,2024年,余杭将以数实融合增强产业竞争力,继续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深化与阿里巴巴集团“1+6+N”业务板块全方位战略合作,支持抖音、快手等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微变小、小升规、规上市”。
围绕数字产业发展,2023年余杭定下了两个千亿级的“小目标”:一是打造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链,二是打造千亿级智能计算产业链。为此,2024年,余杭还将深入实施“未来产业工程”,聚焦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未来网络等建链延链,加快浙江算力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级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运营中心落户,打造未来产业引领地。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挥余杭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朱庙等传统工业区块有机更新,建设更多“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积极探索“工业上楼”,补齐工业经济短板,实现换道超车、后来居上。
让“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当前,余杭正处在“推进现代化、冲刺‘双千亿’、建设新中心”的历史性节点,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关键时刻,如何将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1月8日,余杭区委十五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明确了新的一年余杭要重点推进六大任务,其中首要便是放大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加快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局破题的关键力量,也是余杭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支撑。眼下,如何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抢占新赛道、抢夺制高点?余杭给出的答案是——以人才创新塑造新质生产力,努力把人才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余杭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创新驱动、人才引领”是余杭这十年来从一个农业大县走向浙江经济第一区的制胜法宝。2023年初,余杭区提出全力推进“创新策源工程”五大行动,将“1125战略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明确了多个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相应工作,让人才工作开展更加有的放矢。
引人才“活水”,润发展沃土。一年来,围绕“五大行动”,余杭交出亮眼“成绩单”:新增选“两院”院士2名,引进、合作院士20名,新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23名、国家特支计划人才3名、浙江省“鲲鹏行动”计划人才3名,人才总量超40万人,人才工作持续领跑全省。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74家、孵化空间179万平方米。浙江人才大厦加快建设,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二期顺利建成,余杭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园。
2023年末,余杭发布“海创未来”人才品牌,为高质量发展聚智汇力、聚势赋能,这将是余杭人才的全新标识。
余杭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紧围绕“以人才创新塑造新质生产力”要求,纵深推进“创新策源工程”,打响“海创未来”人才品牌。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持续擦亮“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余杭营商环境品牌,有效破解人才堵点难点,构建“余杭成就人才、人才成就余杭”的良性互动格局。
不管是吸引人才还是支持企业,新的一年,余杭区都将以更贴心的营商环境护航,放大改革开放乘数效应。
5年前,恰似懵懂少年的“实在智能”来到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在余杭区“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理念的关怀下,从3个工位起家,发展到前不久重磅产品大模型正式落地应用。如今的“实在智能”已成为全国行业内领军的RPA(即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创业公司。
“余杭的确是一片创业热土,我们对此深有感触。从创建到现在,‘实在智能’一直受惠于余杭区有关初创企业,尤其是人工智能企业的扶持政策。我们心怀感恩,希望能够继续在这里深耕与拓展。”作为企业创始人兼CEO,孙林君感触颇深。
早在2017年,余杭便率先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截至目前,仅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就已累计引进1300个项目。
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如今在余杭,不少成长于新赛道的企业,创新活力动能澎湃。数据显示,2023年,余杭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7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734家,数量均列全省第一。新增上市企业5家,数量全市第一。
2023年8月18日,杭州首个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一中心一平台”在余杭启用,这也是杭州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中推出的首个区县样板。
余杭区审管办主任李巍表示,2024年将继续坚持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为企业和人才做好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建强线下企业(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中心资源集聚优势,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一站式”增值服务。同时,建优线上“余省心”综合服务平台,持续升级迭代平台功能,重点聚焦政策兑现等企业诉求;构建全域“一核多点”服务矩阵,把服务触角进一步延伸到产业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器,助力企业更快成长。
高质量推动城市更新,为幸福生活“加码”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过去一年,余杭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群众收获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成果。
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是余杭的重大使命任务,也承载着余杭170多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3年,余杭区在城市功能、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断提速,绘就了一张大手笔的城市蓝图。
过去一年,余杭坚持规划引领,积极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单元控规获批,完成城市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明确了世界级城市中轴的空间蓝图,余杭“两廊一轴”空间格局已经绘就,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上升为省市战略,社会各界高度认同、充满期待。
与此同时,过去一年,杭州未来第一高楼群“金钥匙”拔地而起,城北万象城正式开业,余杭国际体育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更有速度。
杭州西站位于余杭区仓前街道,整体建筑以“云”的形象出现,“云”既呼应了杭州独有的山水格局,又象征了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科技精神。2023年10月11日零时起,杭州西站开通四个多小时直达北京的高铁,迎来开站生涯又一历史性时刻。
此外,伴随着运溪高架所有互通全线贯通,聚橙路北延、康良快速路以及地铁10号线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运溪地面路、闲沈路等交通堵点陆续打通,新增地铁口非机动车泊位4000余个……群众出行满意度大幅提升。
无论是交通,还是医疗、教育,过去一年,余杭区政府持续加大投入,让余杭老百姓看到了宜居宜业的新未来。
“奶奶,我来搓长条!”“那我来涂泥浆!”周末,在余杭区瓶窑镇幸福乡里共同体三楼活动区,南山村65岁的周奶奶正和6岁的孙女一起学习陶艺制作。祖孙二人一起听讲解,合作完成陶艺作品。
在幸福乡里共同体,类似的活动每天都有,祖孙俩已经参加了好多场。“有时候和孙女一起听课、玩耍,有时候我去听听戏,她可以和小伙伴们搭乐高。”李奶奶笑着说,幸福乡里共同体活动丰富,两人能在这里待上一整天。
如何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一直是余杭持续探索的民生命题。2023年以来,余杭加快推进城乡社区“民生幸福共同体”集成改革,“民生幸福共同体”实施类项目共31个,其中24个已完工,其他项目正有序推进中。
余杭区委社会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余杭将继续实施共同富裕“支点计划”,深入推广“舒心养老”“舒心育儿”智慧场景,分3年打造30个片区级、40个社区级、100个小区级服务综合体,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幸福感怎么来?靠的是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靠的是把共同富裕从愿景一步步变成实景。对此,《2024年余杭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2024年,余杭将围绕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重要新中心”,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情于民,提供丰富可感的公共服务,让生活更有保障、让民生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后亚运时代’是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能级攀升的战略机遇期。”余杭区委书记刘颖在余杭区委十五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将‘办好一个会’的成果持续转化为‘提升一座城’的成效,坚持用亚运城市提升行动的理念、标准,进一步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站在更高起点的余杭,未来将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