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络产业每年为贵池区唐田镇尚书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图为村民在采摘丝瓜。
池州乡村的四季,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和美图景。春天,石台县大演乡西黄山茶博园茶香四溢,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夏天,东至县香隅镇漕东村桃梨成熟,满园果香惹人醉;秋天,青阳县丁桥镇茗山村层林尽染,“绿皮火车”民宿创意十足,人们在此诗意栖居;冬天,贵池区涓桥镇九华府金莲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琳琅满目的黄精制品“走”下生产线,“飞”向全国市场……
池州乡村的华丽蝶变,是全市上下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丰硕成果,也凝聚了“万企兴万村”行动中广大企业的心血。
近年来,全市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以农业、农村、农民为发力方向,通过开展经营性合作和公益性帮扶等举措,深度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在广袤的农村建立起一个个“产业兴村”的样本,书写了“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生动篇章。
精准帮扶,助力一方振兴
如火的七月,贵池区唐田镇尚书村的丝瓜络种植基地里,一垄垄体大饱满的丝瓜长势喜人,村民们穿梭在藤架之间忙着采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不远处,丝瓜络加工厂内,工人们对收获的丝瓜进行清洗、定型、切割……制成各种各样的丝瓜络产品,销往全国。
村民杨吉云常年在基地务工,干起活来特别熟练。“一年能增收1万多元,而且基地就在家旁边,工作也非常方便。”在尚书村,有很多像杨吉云这样的留守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尚书村曾是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村级产业一片空白,村民增收更是缺乏有力支撑。安徽省贵航特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航特钢)及时伸出援手,帮助尚书村扭转了产业“一穷二白”的面貌,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入选“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的贵航特钢,近年来累计投入100万元,支持尚书村培育发展丝瓜络产业,成为我市“万企兴万村”产业项目中的一个典范。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立足村情实际,采取“合作社+大户+脱贫户+农户”经营模式,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几年来,我们丝瓜络产业已经形成从种植、加工,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尚书村党总支书记方金莲表示,在“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下,每年仅丝瓜络产业就可帮助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带动近60名村民就业,户均增收近2万元。
贵航特钢帮扶尚书村发展丝瓜络产业是我市大力推进“万企兴万村”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540家民营企业和10家商协会参与此项行动,投资“兴村”项目1099个,累计投入资金14.6亿元;开展捐赠活动833次,捐赠资金和物资价值4242.3万元,惠及439个村集体。
“为解决企业在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先后走访了30余家商协会和200多个会员企业,切实帮助他们在帮扶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凤华说。
村企联建,走出共赢之路
盛夏时节,东至县香隅镇漕东村,香甜多汁的黄桃、翠冠梨进入成熟季,吸引游客前来采摘购买。
2018年,漕东村引入安徽亿香园农业开发公司,成立联合党支部,整合优势资源,采取“党组织领导、公司化运营”模式,打造“村企联建”项目,形成水稻种植、水果采摘等多点开花的产业格局。今年,漕东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上榜省级“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
“实践证明,村企之间可以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现在的漕东基本实现‘村级集体有效益、村民个体有收益、帮扶企业有受益’目标。”该村党总支书记陈永新说。2023年漕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70万,企业年产值近400万元,助力村内剩余劳动力2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
“村两委帮助我们完善基础设施和提供诸多配套服务,我们发挥企业资金、技术等优势帮助村里发展产业,在深度合作中实现共赢。”安徽亿香园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陈发苗说。
青阳县丁桥镇茗山村是一片红色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茗山游击战、柯冲伏击战、牛山袭击战三次战斗。新时代,茗山村把挖掘红色资源和建设美丽乡村紧密结合起来,打出了一张“红+绿”乡村振兴品牌,而青阳水云间民宿公司的进驻为茗山村发展注入了更加强劲动力。
“2021年,我们成立青阳水云间民宿公司,将茗山的红色文化、生态特征、风土人情融合起来,打造特色鲜明的民宿形态。”民宿负责人徐冰告诉记者,公司与村委会签订协议,将闲置小学教学楼租赁下来,改造为民宿主体工程。该公司将购置的两节废弃绿皮火车厢改装成颇有创意的客房和餐吧,供游客住宿、休闲,成为网红打卡点。
茗山村党支部书记施小英告诉记者,该村充分发挥文旅以及特色野茶、农产品、毛竹等资源优势,积极谋划村企合作共建项目,让村集体经济变得更加强大,也让群众的钱包鼓了起来。
“近年来,我们牵头组织了20家民营企业与20个村集体结对,大力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与和美乡村建设。”陈凤华表示,通过积极搭建村企合作平台,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科技强农兴农和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村企互惠、共建共兴的良好成效。
聚焦特色,做强品牌产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池州,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孕育出九华黄精、池州鳜鱼、富硒农产品、茶叶等一批品质上乘的知名农特产品,成为带动企业发展、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7月17日,贵池区涓桥镇九华府金莲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香气扑鼻,在经过九蒸九晒等工序后,一个个形如人参的黄精根茎完成蜕变,被制成了黄精茶、黄精果脯、黄精芝麻丸等各种产品。
在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中,该公司通过发展黄精种植加工产业,以订单收购、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吸纳就业、村企对接等多种形式,鼓励引导农民自发种植黄精,以统一生产、统一营销、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品牌共创,与关联村集体和农户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涓桥镇七一村村民吴婷在这里工作多年。刚来的时候每年工资3万多元,现在已经涨到每年8万多元,她感到非常满意。公司总经理宋淑英告诉记者,他们还带动了周边三友、四联、紫岩等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数十万元。
“我们与全市境内合作的行政村有50多个,发展了5000多户黄精种植户。”九华府金莲智慧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大伟表示,九华黄精是我市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发展该产业可实现企业和村集体、农户的“多赢”。
石台县有着“中国生态硒都”之美誉,位于黄湓河畔的小河镇东庄村,拥有良田千亩,土壤富含硒元素,灌溉条件好,素有“石台粮仓中的明珠”的美誉。近年来,该村通过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建设加工厂房、引进“头部”企业,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稻”路。
“村里注册了‘畈乡缘’‘东庄大畈’等品牌,由引进的安徽中硒农业科技公司负责销售及深加工。”东庄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尚友告诉记者,他们依托东庄富硒大米,还衍生出富硒米蛋白、七彩米线、慢糖米等特色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如今,东庄村富硒大米产业每年为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50万元以上,成为“品牌强村”的一个典范。
据了解,我市在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注重发挥农业部门指导作用,立足绿色、有机、富硒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更好促进企业和村集体高质量协同发展。目前,全市已有2个区域公用品牌、3个企业品牌、20个产品品牌获评“皖美农品”品牌。石台硒茶、石台硒米、池州鳜鱼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我们将持续加强引导更多商协会和民营企业主动参与进来,在‘万企兴万村’中,实现乡村发展、农民增收、企业获利‘三赢’,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陈凤华表示,我市将进一步深入企业、乡村及实验项目开展实地调研,进一步搭好村企合作平台,加大政策推广力度,鼓励更多的商协会和民营企业在“万企兴万村”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展现更大作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