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芦苇翩翩,鸥鸟翔集……环湖而行,处处美景。
巢湖的青山温润在千年波光之中,合肥坚持绿色发展,倾一城之力,护一湖碧水。
如今,环巢湖十大湿地成为巢湖一道天然的守护屏障,更是一条绝美的翡翠项链,正频繁上演着一场场热闹的歌舞。
合肥十八联圩湿地。陈振 摄
串珠成链 绿色屏障
秋日的环巢湖十大湿地,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湖面的倒影、岸边的芦苇、五彩斑斓的树叶,都能让人感受到秋天的独特魅力,成为合肥人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
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于2022年7月,累计种植乔木41万株,灌木335.4万平方米,水生植被906万平方米,修复恢复湿地面积6.5万亩。
多条巢湖入湖河流经过这里。比如:塘西河、十五里河经过23000亩的巢湖湖滨湿地;派河经过6956亩的派河口湿地;南淝河经过41400亩的十八联圩湿地;流花塘河、青草河、老鼠河、鸡裕河、烔炀河经过15000亩的半岛湿地;杭埠河、丰乐河、小南河经过28300亩的三河湿地……沿线河流的治污以及湿地的修复,对巢湖水质的影响尤为重要。
合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组织编制了《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涉及修山育林、节水养田、治河清源、修复湿地、智慧监管等八类37项工程措施。
注重“一体化统筹”,合肥编制《巢湖西部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方案》,统筹水系联通、城市供水、湿地建设等重点任务,将南淝河口十八联圩湿地建设纳入整体项目。如今,十八联圩四期生态湿地蓄洪区项目已获批水利部150项重大水利项目计划。
巢湖治水也离不开“智力支持”和“科创”的力量。合肥广泛吸收国内外湖泊治理先进技术和生态修复经验,对标杭州西溪湿地,学习借鉴湿地建设的经验做法;并举办巢湖综合治理专家咨询峰会等,请国内外专家共商巢湖湿地保护修复策略;此外,合肥还与国家林草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合作,开展环湖湿地本底资源调查,编制《巢湖流域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导则》。
多措并举下,环湖十大湿地修复取得了阶段性生态效益。
在生态功能上,修复恢复湿地6.5万亩,日均净化水量可达120万立方。
在调蓄洪水方面,环湖十大湿地在2020年巢湖流域严重洪涝灾害中累计蓄洪2.69亿m³,最大限度减少了入湖水量,保合肥主城区一方安澜。
通过实施“退耕退养退居还湿”,大幅减少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居民生活污染,巢湖农业面源污染大大减少,为巢湖水质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度假首选 候鸟天堂
优美的生态、丰茂的水草,使得环巢湖十大湿地已成候鸟的理想栖息地。水清岸绿、荷韵悠悠、群鸟飞舞……尽显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十八联圩湿地总面积约27.6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一二三期工程,形成‘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的湿地风貌。2023年,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工程获“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2024年4月又成功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优秀案例并向全球展示。
“十八联圩”今日的改变,正源于人水和谐共生的新发展理念。
在2022年的一次巢湖生物资源调查中,专家在十八联圩湿地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极危物种黄胸鹀,考虑到它们从东南亚迁徙至西伯利亚繁殖地途中,会路过十八联圩湿地停下补给,专家提出了湿地农作物改造建议。去年,十八联圩湿地改种1200亩小麦,不仅让迁徙途中的鸟儿们有了足够的“口粮”,还能为冬季越冬的大雁、白骨顶、黑水鸡、蒙古兔等动物提供大量的食物来源。肥东县长临河镇的周业华正是这片麦田的主人。“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给鸟儿留一点口粮。”周业华告诉记者,这些年,十八联圩湿地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水草丰茂,环境好了,鸟儿越来越多了,他们来了还会唱歌给我们听呢。”
环巢湖湿地上方群鸟飞舞。陈振 摄
如今,十八联圩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鸟类增加至190种,黄胸鹀、卷羽鹈鹕、东方白鹳等国家珍稀保护鸟类多次现身。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介绍,十八联圩的四期工程将于2025年5月完工。
建成后,十八联圩湿地日净化南淝河水量约为60万m³,占南淝河年入巢湖水量的55%,消减氮磷入湖污染30%、出水水质在Ⅲ类以上,将有效促进南淝河水质稳定达标。湿地还将营造浅水区、深水区、湿草地、沼泽林、第二滩岛、季节性草滩和生态渗滤岛等7种湿地生境,构建鸟类栖息地面积410公顷。
环湖十大湿地生态修复成果喜人,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田胜尼对此深有体会,他带领团队在三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区太平圩湿地开展了3年的湿地调查监测。“我们在太平圩湿地片区共有1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分别为野菱、莲、粗梗水蕨、水蕨和龙舌草。充分说明了三河湿地修复保护的良好成效。”
环巢湖十大湿地串珠成链,为巢湖架起了一座天然的“绿色屏障”。
2023年,环湖十大湿地水质整体较好,年平均水质属于Ⅲ类水,比2022年度水质有明显提升。
根据2021-2023年连续3年的环巢湖十大湿地调查监测,环巢湖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指数逐年增加。
环湖维管束植物达73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11种。
环湖鸟类累计达到31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9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8种。东方白鹳、青头潜鸭、白琵鹭、小天鹅、水雉等物种由过去偶见种,现已变成现在环巢湖的常见鸟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琵鹭,常年2月底左右北迁离开巢湖湿地,2024年在环巢湖湿地栖息至6月才离开巢湖,实属罕见。2023年度调查鸟类占环巢湖历史有分布鸟类的80.2%,与历史资料相比呈现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其中,位于巢湖西南角的罗大郢湿地是2022-2023年度环巢湖水鸟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珍稀濒危候鸟最重要的迁徙通道、能力补给站和越冬地。更让人惊喜的是,在近两年来的巢湖生物资源鸟类调查中,巢湖被证实成为鸟儿们的重要迁徙通道,在这里至少有三条候鸟迁徙路线。
山水工程 刷新美景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巢湖污染,问题在湖里,根子却在岸上。
如今,合肥巢湖治理的目标越来越明确,治理措施越来越精准,治理成效也越来越显著——
系统实施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坚持“四源同治”。
目前,巢湖已完成172个直接入湖排口溯源排查,形成巢湖入湖排污口“一张图”。杭埠河、白石天河等清水河流的保护力度在加大,板桥河、二十埠河流域水环境问题整治和派河流域王建沟等区域水环境问题整治专项行动也在持续进行中。
合肥还分类整治全市6243个入河排污口,治理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8条,完善蓝藻防控95个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做到从2021年到2023年连续三年实现蓝藻不聚集、无异味。
最新统计显示,环巢湖39条入湖河流水质持续好转,达标率逐年上升。
其中,2023年,巢湖水质保持在IV类,上半年平均水质一度达到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4年上半年,巢湖东半湖水质类别为Ⅲ类,水质状况为良好;西半湖及全湖水质类别为Ⅳ类。
巢湖出湖入江水质保持优良,平均每年向长江输送40亿方Ⅱ类水,为长江大保护作出了贡献。
“山水工程”为“母亲湖”巢湖的碧水做出不懈的努力。
“山水工程”是“十四五”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简称,也是全国目前规模最大、生态系统最复杂的湖泊型项目。
合肥的“山水工程”项目一共包含了47个子项目,包括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工程、兆河庐南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巢湖市蒋家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黄陂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目前41个子项目基本完工,已累计完成投资106亿元,所有子项目预计将于2024年底全部完工。
大湖治理,久久为功。
巢湖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如今,“三面青山一面湖”的美景在巢湖重现。合肥正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做好“水文章”,朝着城湖共生、人水和谐的生态名城不断迈进。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张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