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第一届空间信息技术及产业发展大会在合肥开幕,大会现场,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企业精英等开展技术交流及产学研讨论。本次大会旨在进一步搭建交流平台、研讨技术发展,并紧密围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研讨,为国家相关部门献计献策。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空间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
促进我国空间信息行业领域发展
空间信息产业是迈入全互联时代涌现的前沿新兴信息产业形态,也是支撑产业和社会数字转型的重要产业,更是引领全球经济发展主线的重要基础设施。
以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为代表的太空领域是空间信息产业重点方向。万物互联时代,空间信息技术快速融入生产生活,空间的信息数据流动量将极大增长。随着万亿市场消费新赛道的渐次打开,空间信息产业正成为腾“空”而起的新增长极。
昨日,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空间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专委会是由我国空间信息技术领域从事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工程应用与产业化等方面的科研、教学、研发、设计、生产、服务、经营、应用等单位专家自愿结成的行业服务平台。未来,专委会将为会员、行业、政府提供学术交流、行业咨询、评估鉴定、资源协调和交流媒介等服务;在政府和会员单位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维护会员单位和本行业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空间信息行业领域的发展。
大会现场,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做了专题报告。
加速驶向新赛道
其实,逐梦“空天”,聚“星”成链,合肥早已交出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2023年,全市空天信息产业规模和多元发展实现双重突破,前沿技术研发能力、行业影响力显著增强。
具体来看,我市产业链关联机构和企业总数突破百家,率先形成卫星遥感全产业链布局,通信、导航以及气象、电磁特种卫星等多技术领域同步拓展。深空探测实验室有力支撑探月四期、行星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牵头论证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在航天强国目标实施中展现了合肥力量。在肥举办的“中国航天日”活动创下会议参会参展人数记录。
一批头部企业相继落地、运营,经过省市高位调度、各级专班高效落实,合肥市两年间空天信息产业链关联企业、机构总数突破110家,产业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链接科技创新的力量,产业发展动能也不断提升。
据统计,空天信息重点企业两年间累计获得各项专利授权约300项,申请专利数约540项;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总数提升至15个;设立新型研发机构7家……
此外,我市还统筹建立深空探测、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三位一体的空天产业生态。发挥政府统筹优势,推动空天信息产业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量子通信等本地优势产业的加速融合,促进交叉赋能,推动卫星技术走向更广阔的领域,为社会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合肥将如何探寻更广阔的天空?
市空天信息产业链专班办公室副主任吴迪给出了答案:“我们将紧抓科技创新源头,为各类技术和人才搭建良好的平台。围绕行业发展核心,优化完善产业扶持要素供给体系,帮助企业链接高能级资源,持续加快推进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我市将盯紧科技源头,促进成果转化。积极推动产业主体加大科技创新,促成落地企业、机构设立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挖掘本地科技创新平台和院校资源,充分链接行业机构和优势院校,促使技术成果在皖转化,助推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共建公共平台等方面的合作。
同时,针对产业短板,精准招引头部企业和人才团队。力争引进2-3家具有行业先导性的头部企业,围绕细分领域培育2-3具有产业影响力的本土龙头企业。大力引育平台型企业,推动星座体系建设,构建数据和卫星星座等新型基础设施,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
此外,依托安徽省空天信息产业基金,联动省国资委和省级平台,加大项目投融资支持,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加大全省场景开拓,形成一批可复制的示范场景;依托中国科大深空探测学院等高校院所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加快培养本地高层次产业人才。
合肥通客户端- 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