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被誉为“黄梅戏故乡”的古城安庆,以黄梅戏为主要剧种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走进安庆的大街小巷,记者发现,黄梅戏不再是老年人的独享“专利”,大人唱小孩也唱,甚至比大人唱得还要字正腔圆——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黄梅戏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一人一戏到校校有戏,黄梅声声传遍每所校园
校园门口挂着历次演出的照片,校内的文化墙则是对各个剧种的简介……5月27日,记者走进安庆市最早尝试“戏曲进校园”的迎江区四照园小学,随便找来几个学生,都能轻松哼唱几句黄梅戏的经典唱段。
校长朱永祥说,早在90年代初学校就成立了黄梅戏兴趣小组,2009年更是让毕业于安徽省黄梅戏学校的孙可老师,牵头组建了以其姓名命名的黄梅戏工作室,以一人之力挑起整个学校的黄梅戏大梁。
孙可老师在黄梅戏课上悉心指导学生
“平时,学校会在音乐课上专门开设黄梅戏课程,让同学们了解、认识黄梅戏。然后,再在同学中挑选热爱黄梅戏、有表演天赋的孩子进入黄梅戏社团,学戏、唱戏、演戏。”孙可告诉记者。
近十年来,孙可不仅自编了《小学低年级黄梅戏唱腔》、《小学黄梅戏基本功训练》等该市首套黄梅戏教材,其辅导的《打猪草》、《六尺巷》等演出,更是多次代表迎江区、安庆市乃至安徽省参加各级各类演出,受到各界广泛赞誉。
就在今年四月份,出自孙可“门下”的黄梅戏艺术尖子学生马丁,因其在《大清名相》中成功塑造了张廷玉一角,获第二十七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提名奖’”。谈及黄梅戏给学校带来的影响,孙可认为,这一成绩是对学校这些年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最好肯定。
单凭自己的个人之力,身为专业黄梅戏老师的孙可,无疑在传承黄梅戏上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但就一个区域而言,这“一人一戏”的微薄力量显然不能满足更多黄梅戏爱好者的兴趣需求。
改变的机会来自2015年安庆市启动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这一年,包括四照园小学在内,迎江区共有五所学校成为安庆首批“黄梅戏进园”试点校。
而孙可,也得以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既负责本校学生黄梅戏编排,也指导其他学校黄梅戏演出。她还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戏曲进校园外出考察学习,积极推动安庆的黄梅戏文化在校园里快速萌芽、成长,走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路子。
为了解决黄梅戏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迎江区先后组织60人(次)参加了安庆市举办的“黄梅戏艺术进校园”教师培训,还采取院校合作模式,聘请黄梅戏院校教授、剧团退休专家、票友和院校学生志愿者等专业人员,对具有戏曲基础的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和技术培训,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的黄梅戏教师队伍。
如今,迎江区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黄梅戏课程,吸纳有天赋的黄梅戏爱好者组建社团;越来越多的黄梅戏专业演员走进校园,成为戏曲传统文化的传道者。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迎江区所有中小学均称为安庆市“黄梅戏进园”试点校,成为安庆黄梅戏教学氛围最浓厚的县区。
从传统曲目到时尚因素,老戏新唱传递时代新声
对迎江区的教育部门而言,要想让“戏曲进校园”活动有成效,就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理论和唱功的讲解传授,也不能仅限于于单一的文艺汇演——如何实现传统曲目与时代要求的有机融合?如何破解黄梅戏文化渗透城乡校园深浅不一的现实难题?
在形式上,该区教育系统着重实施了“五个一”工程:以市级教材《黄梅戏》为蓝本,以“绘本”的形式,各校自主编写一本校本教材;各校结合校本课程至少开设一节黄梅戏课;利用教室广播每周播放一次黄梅戏金曲内容;采取在线课程、播放视频、请专家讲座等形式,保证每名学生每学期进行一次黄梅鉴赏;戏曲院团以“小分队”等多种形式送戏进校园,每校每年至少一场,夯实了“黄梅戏艺术进校园”活动基础。
在途径上,鉴于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村小缺少专业的黄梅戏教师,区教育局则借助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以音乐教师走教、支教、送教、指教等途径,多渠道保障每一所村小都能真正将黄梅戏课程开起来。此外该区的农村学校还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知识竞赛等不同方式加强戏曲进校园的宣传和渗透,长风中心学校校长方斌说,得益于这些举措,农村学校的黄梅戏进校园氛围一点也不比城区差。
在内容上,则大胆地对《断桥》、《十八里相送》、《打猪草》等传统名段进行了创新编排,尤其是在节奏、动作上对一些曲目进行重新设定,并独创黄梅韵律操,即将啦啦操音乐设置为黄梅戏,既代表了安庆特色,也促进了啦啦操元素与黄梅戏元素的有机融合。这一全新尝试也令该区代表队在参加2016年全国啦啦操创意展示大会中一句夺得桂冠,为安庆和迎江争得了荣誉。
特别是随着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的召开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迎江区更是自创了《六尺巷》等全新黄梅戏曲目,并将校园内外的好人好事编写成黄梅折子戏,由师生自己表演。如双莲寺小学的《让爱与生命相“髓”》即取材于该校为千里之外白血病儿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学生家长程敏的真实事迹;华中路第三小学《贴心的“1520”热线》描述了党员教师王红生通过“1520”热线帮助留守儿童、困难家庭的事迹等。
迎江区教育局教育科副科长汪锦飞介绍说,这些脱胎于传统黄梅戏唱腔,又包含有新的时代因素的黄梅新戏非常受欢迎,学校乐于编排,教育局乐于推介,群众乐于观看,很好传递了时代声音和社会正能量。
从街头巷尾到异国他乡,本土戏曲登上国际舞台
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迎江区不仅让黄梅戏这一传统剧种被广大师生所熟悉和了解,也让越来越多的社会目光主动聚焦于此,给予不同形式的支持和帮扶。
宜城街道书记张虹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她的发起下,由街道牵线浦发银行(安庆支行),在其辖区的依泽小学先行设立了“娃娃学黄梅戏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弥补学校聘请专业师资指导娃娃学戏、服装道具等相关硬件设施添置等方面的经费不足,目前首批资金2万元已经到账。
安庆迎江区在全国首个设立娃娃学黄梅基金(乡镇发起,社会资金支持),解决了戏曲进校园社会参与问题
张虹认为,戏曲传承关系到文化兴邦战略,作为政府下属街道,自己有义务为戏曲进校园活动添一份力。在她的带动下,该区新河街道、滨江街道等一些街道也先后设立专项基金,并有望逐步辐射到全区每一所学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助力戏曲进校园活动。
这些支持也更加坚定了区教育部门扎实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信心和决心。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施爱国表示,在校园推广黄梅戏的目的和意义,不仅在于依托学校和课堂让黄梅戏在未成年人身上得到传承,在更广阔的领域推介、宣传黄梅戏,更成为教育人一种文化传播的责任和使命。
为此近一年来,该区教育局大力开展黄梅戏“三进三出”活动,在黄梅戏传播领域开辟了全新路径。
“三进”即黄梅剧团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先后邀请黄梅戏专业剧团到全区各校演出50余场,覆盖学生1.4万人次;其自编自创的黄梅折子戏,更是深入各社区、街道和企业演出60余场,观看群众近三万人次。
“三出”即黄梅戏品牌节目出市、出省、出国,凭借双小《闹花灯》、依泽小学《黄梅戏传统精粹》、华中路第三小学《一月思念》、人民路小学《打猪草》等各校品牌节目,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文艺演出,在不同场合打响黄梅戏品牌名片效应,最远一度走出国门,在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参加了国际性的交流展示,受到包括印度、菲律宾、缅甸等多个东盟国家教育同行的肯定和赞誉。
这些活动也让黄梅戏以课程化的角色再度掀起新的流行热潮:安庆市的大街小巷上,一些老少戏迷齐声开唱;校园内外,不时能听到哼唱黄梅戏的稚嫩童声……
国家一级演员、原安庆黄梅戏研究所所长江丽娜认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看,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仅为安庆黄梅戏的传承造就了一批好苗子,还向更广阔的空间舞台宣传了安庆传统文化的魅力风采,值得点一个大大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