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近年来,我市科技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人才工作部署,聚焦“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建设、“双创之星”人才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多措并举,聚力打造科技人才高地。
“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是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人才工作实际谋划设立的人才工程,重点支持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业、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光电新能源、现代医药、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以及高校、科研机构。
“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2013年开始谋划,2014年评选出第一批创新团队,10年来共培育“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10批101家。
2024年,我市在建“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共35家,包括工业企业团队20家,农业企业团队3家,高校团队7家,社会发展(医卫)团队4家,科研院所1家,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生物医药、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
10年来,“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集中开展了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的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知识产权、平台建设、论文发表、标准制定等方面实现了大提升,形成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科技成果,招引培育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为我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人才智力支持。
“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的成效,让依托企业享受到人才政策的红利,更让企业家们深刻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促进企业家更加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本次“双创之星”人才工程中专门设立了“创业人才”项目,为的就是一方面推动更多优秀科技人才走向创业场,创办更多优质科技企业,另一方面推动深耕淮南创新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实现更大发展。
“50·科技之星”聚焦企业、聚焦产业,8、9、10三批创新团队中工业企业团队20家,占团队总数57.14%,占比第一位。20家工业企业2023年度研发经费投入3.46亿元,技术交易额3.73亿元,拥有发明专利115个,引进人才173人,实现工业总产值9.98亿元,带动就业1054人,上缴税收4.87亿元,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充分发挥人才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中的支撑作用,市科技局和市委人才工作局在“50·科技之星”人才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打造“50·科技之星”升级版,将市“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人才工程扩容升级为“双创之星”人才工程,“双创之星”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其中创业人才重点培养我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绿色食品、生命健康、文化旅游和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的急需紧缺人才;创新团队则重点培养在我市七大“新兴产业”及教育、卫生、科技、农业等领域,从事产业技术研发、前沿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或具有较大创新潜力,有望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水平、引领科学发展,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优秀创新团队。
2024年,我市已成功开展了第一届“双创之星”申报工作,在做好创新团队申报、考核、验收工作的同时,市科技局多措并举,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生态,挖掘创新团队培育潜力。积极推动“科技副总”工作,推动更多高校院所专家教授入企担任科技副总,为企业提供技术帮扶服务,以高校院所专家教授助力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在省科技厅公布的第一批省“科技副总”名单中,淮南市32人上榜,来自8家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全市27家企业。
市科技局积极培育“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五懂”科技人才,借鉴省科技厅经验做法,在10月份成功举办了淮南市科技系统“五懂”能力提升培训班,对全市县区、园区以及部分企业开展培训,进一步提升科技人员创新素养,培养“五懂”科技人才。按照省科技厅部署,组织全市29名科技企业总裁、技术总监以及“科技副总”参加全省2024年度“千人特训营”,涉及“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专题班”“人工智能专题班”和“生命健康专题班”三个班次,进一步培育企业创新人才。
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