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老师和获奖的四名学生合影。
在2023-2024学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决赛中,合肥市胜利路小学四名学生周墨/潘硕、薛子旭/程子晨团结协作,最终在“AI天工造物”项目中一举夺得两个全国一等奖。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参赛选手领取了获奖证书,并从王丽校长手中接过书包文具等开学奖励礼包。
师生来场“双向奔赴”
邹宝静老师是胜利路小学一名信息科技教师。她说,自己一直对人工智能特别感兴趣,当她获悉“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NOC)是经教育部批准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时,就想启动这方面的学习培训。周墨、潘硕、薛子旭、程子晨这四名获奖学生,基本是电脑编程方面的“小白”,第一次接触到机器人项目。
邹老师说,她发现孩子的潜在兴趣后,就帮助他们一点点搭建计算机信息学方面的基础内容。
冠军是这样炼成的
合肥市胜利路小学专门配置了两台新机器,方便孩子们在校日常训练。
“学习编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要害怕犯错误。”邹老师看着孩子们相互激励,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每天学习时间结束时仍旧不愿离去,她感到特别欣慰。
学这个到底有什么用?面对一些家长的询问,邹老师说,计算机信息学课程能给孩子带来很多益处,不仅拓展了计算思维,而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了动手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的创新意识也自然得到提升。学生薛子旭在家中是老大,干什么事情,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学习改装机器人时,经常不与合作的小伙伴交流沟通,擅自修改程序,造成小伙伴上场之后不知所措,机器人根本不听指挥。邹老师对他进行了适度引导。经过初步学习,薛子旭现在编程之后,会把自己的思路一一告知合作伙伴。
四名学子载誉归来
“老师,我们得了满分!”决赛当天,当孩子们满脸兴奋地走出赛场报喜时,邹老师无比自豪,觉得两年多来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国家启动了计算机信息学新课程,描述了人工智能的现实场景。我认为新课程培养出来的孩子,他们的数字化生存能力会很强”,邹宝静老师经常把清华大学每年的招生宣传片播放给孩子们看,让他们对美好的未来产生无限向往。
邹老师告诉记者,获奖学生潘硕、程子晨已升入38中北校学习。“发现学生的个人兴趣所在,帮助他们走向人生大舞台的中央,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邹宝静老师从中深深感受到了一名教师的人生价值。
合报学在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通客户端- 合报全媒体记者 戴小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