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首页>地方频道>绍兴>要闻

古城,还需要人力三轮车吗?

昨天早上9点半,人力三轮车师傅陈荣水便蹬着他的39号车来到鲁迅故里东入口处,等待游客。此时,在他面前还有两辆空车,师傅们手里拿着厚厚的古城景点推介图,正四处兜揽游客。门可罗雀,这是眼下古城内人力三轮车生意的常态。记者数了数,在咸亨酒店门口,这样的三轮车停有8辆排了一列。

人力三轮车曾是古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0世纪80年代初,绍兴出现人力三轮车,为市民、游客提供服务,至今已有40余年。如今,随着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人力三轮车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根据原有政策,从2014年开始,新的车辆不再准入,旧的车辆逐年减少,再过三五年,这一行业估计将退出市场。”昨天,越城区综合执法局有关人士说。

干了39年的车夫面临“退休”

“种好责任田,踏好三轮车。”这是陈荣水给自己的座右铭。每天,早上8点,忙完家里的农活,将准备好的午餐和水杯放车头,他便来到鲁迅故里东入口,开始一天的工作。直到傍晚5点,准备回家。和其他“队友”一样,在景区门口,看到有游客路过,他便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古城游玩图,开始兜揽生意……陈荣水说,从鲁迅故里到书圣故里,八字桥、仓桥直街、阳明故里,这些景点的介绍他都滚瓜烂熟,只要游客想听,他都会一一介绍。

陈荣水说,网上收来的,导游讲解的,他都偷偷学来,铭记于心,这可是他“兜生意”的“杀手锏”。很多时候被他头上的乌毡帽吸引,加上他热情的招呼,满满的诚意,照顾生意的游客还是会有。只是,很明显,和前些年比,“竞争对手”越来越少,乘车游客也越来越少了。

“现在一天跑下来,空单是常有的事。”他说,昨天一整天他才接了两单生意,总共60元钱,节假日会好一些。“现在全靠游客,工作日游客少,生意也冷清些。”他说,自己从1986年开始踏人力三轮车,至今已经有39年了,也是经历了三轮车夫这一行从鼎盛到落寞的潮起潮落。那时,他才22岁,这个行业和他的年龄一样朝气蓬勃,和他一样跑营运的三轮车多达1170辆。

而今年,61岁的他面临一个新的抉择——退休。对他而言,退休意味着车辆要回收,他还是有些舍不得。“其实踏三轮车是个体力活,挺累的,我是平时身体素质好,习惯了这一行业,所以原本还想干几年。”他说,自2014年大整治以来,像他这样持证上岗的所剩不多了。再过五六年,全部取缔了,这个行业也到头了。

最小的是80后,最老的也是“80后”

实际上,在现有的三轮车夫中,考虑“另谋职业”的并不在少数。前不久,越城区政协常委、越城区文化产业促进会会长王甬带队做过一次调研,并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了提案建议,揭开了这一行业的生存现状。

据介绍,2009年到2014年,在越城区管理部门办证的人力三轮车始终保持在1000辆以上,从业人员有上千人,主要集中在古城内。2014年,因三轮车屡屡发生不规范经营行为和城市形象提升需要等多种原因,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整治行动,按照“依法管理、控制总量、严管限行、提升质量”的管理原则开展集中整治,最终回收人力三轮车1008辆,留下有证车辆121辆。从2014年开始,根据原有政策,只回收不投放,车主到达退休年龄运营权注销,到2024年有证车辆已经减少到52辆,实际运营车辆在40辆左右。

“目前,其实真正在日常营运的,只有30余辆。”越城区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从营运资质来看,古城内三轮车夫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位80后。52名从业人员中,55到60岁有27人,小于55岁的12人,60岁以上有13人,年龄普遍较大。其中最大的一位已有80多岁了。而且,60岁以上的13人中,真正日常营运的只有4人。该负责人说,这些车辆主要集散地为鲁迅故里东、西口,线路大致从鲁迅故里到书圣故里景区、阳明故里、蔡元培故居等景区,具体线路和费用由游客与车主自行商定。而越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则主要负责对从业人员的资格年审,并发放服务证。从业人员领取养老保险后即丧失营运资质。这也意味着,没几年,这一从业人群可能萎缩至个位数,甚至消失。

这道风景,游客很喜欢

“整治10年来,很多情况发生了改变。”王甬说,管理部门对人力三轮车不规范经营行为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成效明显。

事实上,随着绍兴古城内“一城三故里”的持续推进,鲁迅故里-徐渭艺术馆-仓桥直街-阳明故里-书圣故里-八字桥历史街区整条古城旅游环线日渐串点成线。“这样的空间,对于游客来说,坐着三轮车体验三故里,刚刚好。”昨天,来自山东的张女士说,坐着三轮车游古城,沉浸式听讲解,她很喜欢这种旅游方式,很有感觉。由此可见,人力三轮车依然有其独特的产品优势。

王甬认为,调整古城人力三轮车管理方式已成当务之急,“去年吴克群在绍兴骑三轮车,就为我们打开了很好的思路。”据了解,去年11月9日,知名歌手吴克群作为嘉宾来到绍兴开演唱会,在晚上开唱之前,提前花了一下午在古城走走看看,当时他还体验了绍兴的三轮车,先是坐在后座与老师傅唠家常,了解骑车技巧,最后“反客为主”载上了师傅,兴奋地穿梭在青石板路之间,学绍兴口音打趣道:我骑车你放心,安全的,前面的朋友们大家好……这一幕,无疑是在给绍兴人力三轮车打call。

王甬认为,一定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人力三轮车既是古城交通工具,又是旅游体验产品”的理念,“水上乌篷”已经从交通工具化身为旅游体验,“陆上三轮”应该也可以。更进一步说,它甚至可以是古城的风景、古城的非遗。不仅不应该从管理上去扼杀它,还应该在政策上去扶持它,出台有序管理和适度发展的管理政策。

古城少不了这辆车

“其实前些年,我们也关注到了这个情况。”越城区综合执法局相关人士说,针对三轮车从业人员年龄较大、不成规模等现状,去年他们也向有关部门反映过。其间,甚至有文体企业对接过,希望把三轮车打造成绍兴“乌篷船”一样的旅游金名片,挖掘这一产业背后的商机,但最终不了了之。“一方面,蛋糕太小,另一方面,管理难度大。”该人士透露,目前来看,人力三轮车这一行业甚至被认为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主要还是故事没讲好,这一行业被误解了。”被称为三轮车“最潮车夫”的孙成效说,生意难做是普遍现象,关键看自己怎么打好“车夫”这张牌。50多岁的他,三轮车驾龄已有20多年。和其他车夫不同的是,他除了有一口顺溜的普通话,有时还会蓄起假辫子,戴上小眼镜,头顶黑色瓜皮帽,身着长袍,手摇折扇,热情地向外国游客来上几句英语。“我们车夫也是一种城市形象,以前我喜欢扮演‘孔乙己’,现在我扮‘绍兴师爷’。”孙成效说,为古城旅游打响品牌,除了主动向游客讲述绍兴历史,介绍鲁迅、王羲之等名人典故,他还会拍短视频,做直播,学习英语,为的就是更好地服务游客。

“也可以优化发展方式,比如美化现有人力三轮车的外观设计。”王甬说,可以参考乌篷船的做法,招聘大学生车夫、美少女车夫、汉服车夫、唐装车夫、乌毡帽车夫、师爷车夫等特色文化元素丰富的车夫,让人力三轮车和人力三轮车夫成为绍兴文化的网红传播者。当然,也要提升车夫的整体素养,鼓励有条件的三轮车夫考取导游证,鼓励有意愿的年轻导游成为三轮车夫,古城交通+私人导游,成为可以推广的人力三轮车特色旅游产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4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