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贫困地区走向全面振兴。
两年来,铜陵市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全市上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聚焦“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全面转向乡村振兴,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等重点任务,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8月22日,位于枞阳县白柳镇龙井村的有机地标(枞阳)生态农业产业园内,数十栋大棚整齐排列,与蓝天白云和远处的柳峰山融为一体,形成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产业园负责人肖贵勇介绍说,该产业园项目规划1200亩,一期占地近700亩,建有2栋玻璃智能温室、4栋薄膜连栋温室、43栋保温拱棚,主要种植附加值高的羊肚菌,并轮作配套种植玉米、辣椒等。今年春季,产业园采摘羊肚菌约6.7万公斤,一上市便销售一空,目前正组织工人采摘玉米,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当地村集体收入,解决数百人就业问题,还带动周边地区及相关产业发展。
有机地标(枞阳)生态农业产业园是我市探索衔接资金使用新模式的一个生动体现。两年来,我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积极发挥财政衔接资金杠杆作用,将衔接资金重点投向产业发展,并推进产业帮扶政策措施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资金分配由过去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向支持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农户普遍受益转变,探索建立“政府投资、企业运营、村级资产收益、农户务工就业”的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新模式。2021年,全市各级财政衔接资金投入2.67亿元,1.66亿元用于产业发展(不含小农水项目),并成功引进有机地标绿色食品公司,分别在枞阳县和郊区整合102个村5100万元、45个村2300万元,整合土地938亩,建设2个数字农业产业园项目,发展羊肚菌套种玉米规模种植。今年,全市各级财政衔接资金投入2.72亿元,已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76亿元,结合“双招双引”实施衔接资金投入500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6个。
脱贫攻坚后巩固成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在长效机制、常态帮扶上下功夫,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两年来,我市不断强化帮扶力量、帮扶资金和帮扶走访,于2021年6月选派235名干部到各县(区)82个重点村,工作上与派出单位脱钩,专心致志驻村,帮助村庄和农民发展。今年5月至6月,为推深做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我市发动8753名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和网格员,累计排查农户34.1万户114.6万人,新识别监测对象261户762人,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在资金帮扶上,延续脱贫攻坚期做法,继续安排铜官区、义安区结对帮扶枞阳县,帮扶资金每年分别不少于500万元,安排426个包村单位全覆盖定点帮扶全市356个村(居),各包村单位帮扶资金每年不少于4万元。2021年以来,结对帮扶单位直接和引进各类帮扶资金1.5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56个,今年已投入帮扶资金7329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69个。
“该市以规范推进‘三专一平台’建设为抓手,巩固提升‘五销模式’,推动形成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消费帮扶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重要支撑。”2021年第10期的《中国乡村振兴》杂志以《安徽铜陵“五销模式”推深做实消费帮扶》为题推介我市消费帮扶工作经验,并在此后多次聚焦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两年来,我市深入推进搭建平台“展”销、线上渠道“促”销、帮扶单位“购”销、培育品牌“助”销、龙头企业“带”销等“五销”促消费帮扶模式,取得积极成效,受到各大媒体持续的关注。在今年疫情期间,市乡村振兴局第一时间部署实施密切关注疫情形势、做好驻村帮扶,密切关注重点人群、做好精准帮扶,密切关注重点村、做好驻村帮扶,密切关注农产品销售、做好消费帮扶,密切关注稳岗就业、做好就业帮扶的“五关注五帮扶”行动,充分发挥“五销模式”渠道作用,组织开展“抗疫助农”消费帮扶活动,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20万余单,销售金额达1000余万元。同时,继续倡导各级工会优先购买消费帮扶产品发放职工福利,仅此一项每年购买消费帮扶产品3000万元以上。截至目前,全市实现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务工就业54996人,其中脱贫人口53712人,全市18家就业帮扶车间和140家龙头企业没有一家因疫情停工停产,并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145个,有效夯实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根基。
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程志华表示,下一步,该局将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突出抓好“大学习”、用好“大排查”、加快“大整改”、实施“大帮扶”等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打造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示范区、推进有效衔接先行区、乡村振兴样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