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展示生态文明与文化遗产双重守护成果 市园文局绘就城市发展新篇章

5.jpg


玉湖公园


6.jpg


杭州博物馆元景德镇窑影青釉里红高足杯冰箱贴文创火出圈


7.jpg


“让文物活起来”杭州的博物馆“镇馆之宝”特展


8.jpg


2024年第二届杭州市月季花展吸引全民“全城赏花”


9.jpg


2024第四届长三角菊花精品展之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分会场菊花展


绿,是大美杭州的生态底色,更是杭城百姓的生活亮色,身边的大小公园就是这抹绿中至关重要的一笔;而深厚的文脉,则是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底蕴所在,它们连接着古今,传承着千年的文化瑰宝。

“从生态园林城市的持续建设,到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入保护,每一项举措都凝聚着杭州园林文物系统的智慧与汗水。”市园文局相关负责人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座城市对生态文明与文化遗产的双重守护——今年以来,省市民生实事项目的稳步推进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在园林绿化的浪潮中,不断扩绿增绿,打造宜居宜业的绿色环境;在公共服务的提升上,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让文物故事走进千家万户;文化遗产保护创新也插上科技翅膀……市民尽情在绿水青山中共享幸福美好的生活。


绿意盎然 构筑生态宜居之城

秋风起时,第四届长三角菊花精品展暨杭州第十届菊花艺术展在杭州植物园盛大启幕——主会场与上城区、钱塘区等五大分会场联动,共同演绎了一场菊花与文化的精彩对话: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以宋代美学为内核,展现了雅致菊韵与宋代文化的完美交融;临安区分会场深刻传达了“吴越古韵”与新时代精神的交相辉映。据悉,今年共展出600余种菊花品种,4.6万余盆盆栽菊花,让市民在“全城赏花”的同时,深刻感受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城市与花,呼吸与共,花不仅装点着城市风景,见证着四季流转,更为市民提供了很高的情绪价值。一直以来,杭州不断创新花事活动形式,并将文化与艺术融入其中,让老百姓走出来,漫步街头,就像在自家花园里一样幸福。”市园文局绿化处相关负责人说。据统计,2024年杭州举办了30场花事花展活动提升市民幸福感,今年选派西湖风景名胜区参加2024年香港花卉展览获最具特色(园林景点)大奖,选派富阳区参加2024上海(国际)花展获本届花展最高奖——铂金奖。

杭州,这座以绿色为底色的城市,正掀起一场绿色革命,数据是最好的诠释——自2020年起,杭州致力于绿化建设,至2023年底,建成区绿地率达38.96%,绿化覆盖率达42.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6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高达88.38%。2024年,杭州继续加速绿化建设步伐,新增城市绿地700万平方米,新(改)建65个市民公园……从大型公园到社区口袋公园,这些绿色空间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休闲需求。

公园建设无疑是“最大亮点”。4年间,200余个城市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北景园电竞生态公园、运河亚运公园等更是成为杭州“公园之城”的新名片。不仅如此,杭州积极响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的号召,通过管理创新、运营优化,让公园绿地成为市民的“共享客厅”,运河亚运公园等共享空间,不仅提供了宽敞的休闲场所,还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露营、文化雅集、潮流市集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公园绿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通过“小草公约”等文明公约,引导市民共同参与维护这片绿色家园。

古树名木是杭州的历史见证者,目前,杭州拥有近2.9万株古树名木,其中最古老的已历经1400余年的风雨。为保护这些珍贵绿色遗产,杭州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如出台《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等,为古树名木筑起了坚实的保护网。不仅如此,杭州还打造6个省级古树名木文化公园,提升了公众对古树名木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通过“树木认养”等公益活动,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保护的热情;将数字科技引入古树保护,如物联网技术和“智慧园林数字应用平台”等,实现了古树名木的实时智慧监管。

林荫道是杭州城市的绿色血脉。近年来,市园文局精心规划,致力于织密城市绿网。从《杭州市林荫道系统专项规划》到《杭州市林荫道设计导则》,再到《杭州市林荫道评选标准和管理导则(试行)》,杭州的林荫道建设在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近年来,杭州新植行道树4万余株,为未来的林荫道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夏天,市园文局还开展了“你心目中最喜欢的林荫道”评选活动,推选出首批100条林荫道,努力构建出门见绿、夏有浓荫的城市林荫生态网络。

在园林绿化的制度化、规范化、数字化方面,杭州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相继出台的《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杭州市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健全了城市绿化各环节的工作制度,而《杭州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21—2035)》等规划的编制,则为实现未来10年城市绿化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杭州市还构建了完善的科学绿化工作机制,如涉绿审批三级协调沟通机制、古树名木多方保护机制等,形成了全流程闭环管理;大力推动园林绿化数字化建设,打造了杭州“智慧园林”综合管理平台,不断推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让绿色成为杭州最鲜明的城市名片。


文物活化 让历史焕发新光彩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一直以来,杭州积极推动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场馆建设,提升服务品质,让文物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目前,国家一级博物馆总数已达到12家,与上海并列第二,充分展示了杭州在博物馆建设方面的实力和水平。今年以来,中国湿地博物馆完成了基本陈列提升改造并重新开放,临平海塘遗址博物馆、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富阳泗洲造纸遗址博物馆等场馆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这些博物馆将以其独特的主题和丰富的内涵,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不仅如此,杭州还积极推动乡村(社区)博物馆的建设,新公布了第三批30家乡村(社区)博物馆,总数达到140家……这些博物馆如同璀璨的明珠,散落在杭州的乡村大地,而星级乡村(社区)博物馆的评选,更是激发了各地建设博物馆的积极性,提升了博物馆的服务品质。

在“博物馆热”不断升温的背景下,杭州通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博活动,让文物故事更加贴近市民生活——全年共策划推出了280余个临时展览,如“让文物活起来——杭州的博物馆镇馆之宝”特展等,吸引了超1500万人次观众参观——特别是在暑假期间,博物馆参观人数高达570余万人次,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些展览不仅展示了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极大提升了公众对文物的兴趣和认知;杭州还积极举办各类讲解员大赛、社教活动等,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统计,今年1—8月,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1096.2万人次,举办临时展览221个,举办社教活动5610场次,活动服务公众153.7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杭州对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同时,杭州还积极推动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开设“杭城迹忆”文博公共服务平台,并设立“让文物活起来”专栏,全年发布主题内容数千条,吸引了288万注册用户,阅读量突破4500万。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文物、参与文化活动的便捷途径,也有效扩大了杭州文博的影响力。

“此外,杭州还注重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通过挖掘和整理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红色主题博物馆和纪念馆,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等。这些场馆通过生动的展览和丰富的活动,让市民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激发了市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市园文局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说。


数智赋能 展现文化遗产新魅力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市园林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相关负责人说,在数字化时代,杭州积极探索数智赋能,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通过科技手段应用,让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加强文物保护的顶层设计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杭州一系列保护规划的获批和实施,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杭州海塘和萧绍海塘(杭州段)保护规划》《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等,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撑。此外,杭州全面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各区、县(市)携手并进,社会各界力量被充分调动,共同守护这份历史的馈赠。文物普查到11月底已经完成90%,计划到年底全部完成。

考古前置的提质增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前哨战”。截至10月,杭州已完成上千宗考古调查,面积覆盖广泛,为重大建设项目提供了坚实的文物安全保障,如南宋临安城太庙遗址的考古发掘,圣果寺遗址的“西方三圣”造像保护等在传承宋韵文化方面承载着重要职责;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体系建设从顶层设计的优化到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从历史风貌区的划定到历史建筑的修缮利用,都力尽完美,也取得成效,如北山街、拱宸桥的成功经验被全国推广,思鑫坊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活化更是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提供“生动样本”。

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是重头戏。2024年,杭州市共有48个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民生实事项目,其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9处,市(县)级文保单位12处,文保点6处,三普登录点20处……从国家级文保单位南峰塔到市(县)级文保单位,每一处修缮都蕴含着匠心,承载着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截至9月底,大部分项目已顺利完成验收。同时,58项省级、国家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审批,也确保了文化遗产与现代发展的和谐共生。

世界遗产群落的打造,是杭州文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今年以来,杭州完成了大运河文化遗产多重价值传播和共享交流体系建设提升研究、杭州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联动体系建设研究两项课题,同时全力保障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推进,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方案审查和咨询服务等;完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杭州海塘与萧绍海塘(杭州段)保护规划》的市政府审批公布程序,推动钱江新城二期海塘遗址保护展示与城市设计相关导则的编制等工作。不仅如此,杭州还将数智技术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钱塘BAO物”项目成功引领杭州文物保护进入数字化转型新时代,并荣幸入选首届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同时,“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与南宋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也荣获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案例称号,其中“良渚遗址5000+”更在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中荣获决赛一等奖。市园文局上线了“数智运河”系统,并启动了“天目文保”二期及智慧园文“钱塘BAO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场景项目的建设,数字化管理让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精准高效,也预示着文化遗产保护正迈向智能化、精细化的新阶段。

在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方面,杭州也不遗余力。通过深化与国内外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成功在意大利维罗纳举办了“中国杭州与意大利维罗纳双城文化交流展”,并开展了“良渚与世界”中国西班牙对话、“何以文明·遇见良渚”全球巡展、“良渚论坛”等活动……不仅让杭州的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杭州的文化魅力。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四普’工作,加强考古前置的高效实施,推进吴越文化史迹的保护传承,以数智科技为引领,构建更加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让杭州在新时代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市园文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相关负责人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6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