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市政协委员为书写高质量发展合肥答卷建言献策

良策寄期盼,提案表心声。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全市政协委员凝聚智慧力量,围绕全市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履职尽责。

抢占空天信息产业发展制高点

建议:构建城市空中交通体系

空天信息产业属于卫星应用、互联网交叉融合领域的重要产业,是支撑产业和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空天信息产业,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近年来,合肥依托科创和产业优势,将空天信息产业纳入先导产业重点发展布局,初步建立了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空天信息产业体系。

市政协委员胡迪认为,应加快打通产业链内机构和企业获取信息、参与航天科研项目、进入制造供应链的渠道,充分利用央企向社会开放的科研、试验和生产能力强链补链,带动我市空天信息产业发展壮大,提高综合竞争力。

“依托国家实验室、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加强空间科学基础应用研究,突破相关领域关键技术,引进培育本领域高端人才,加快实现空天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区块链、信息安全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创新,全面提高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胡迪建议。

“紧抓空天信息产业密集创新和快速发展的机遇,引领我市低空经济腾飞。”胡迪提出,构建城市空中交通体系,开拓低空飞行运营场景,以空天信息产业支撑低空飞行器在城市各领域的应用,以合肥骆岗公园·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示范项目为抓手,围绕低空经济吸引空天、低空前沿科技企业和产业链重点项目落地,打造先导产业新地标。

巩固提升“新三样”发展优势

建议:以融合集群推动能级提升

2023年,合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居省会城市第7位。其中,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表现格外亮眼,在拉动经济回升向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如何巩固提升“新三样”发展优势,市政协委员汪思保建议,加强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推进光伏“逆变器-电池组件-新型储能-智慧能源运维”全链条发展,探索光储充融合、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综合开发模式,以融合集群推动能级提升。

“密切跟踪省级支持光储集群高质量发展政策进展,对市级产业政策修订迭代,形成系统性、差异化的政策支持体系,确保产业政策力度保持在国内第一方阵。”汪思保建议。

“要坚持绿色化转型发展方向,以全价值链碳中和为目标,支持江汽、蔚来、比亚迪、国轩高科、阳光电源等龙头企业建设零碳工厂,牵头建设零碳园区,带动上下游企业实施供应链减排技改。”汪思保还提出,在电网调度、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建筑、分布式光伏等领域加快发力,抢占能源网络和工业互联网融合“生态位”。

让楼宇经济焕发新生机

建议:打造“产业社区-特色楼宇”垂直空间体系

商务楼宇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更是特大城市构建高端产业体系、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抓手。2023年,合肥锚定“龙头带动、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理念,助力一批龙头重点产业企业上楼进楼,提升楼宇产业能级,焕发楼宇经济活力。

如何让楼宇经济实现“以楼聚产、以产兴区”目标?针对这一问题,市政协委员马俊、王昌余建议,要建立健全我市楼宇经济工作机制,对科技、金融、总部企业等楼宇经济重要行业进行重点扶持,对周期长、预期效益好的重点项目进行专项扶持,促进全市楼宇经济“拔节生长”。

马俊、王昌余还建议,积极打造楼宇经济“合肥楼小二”服务品牌。“合肥可以招引建立更高效的楼宇经济服务专业团队,利用资源链接、智慧楼宇等先进技术做好助企服务,让企业真正享受政策红利,不断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合肥市专门出台《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保驾护航。

对此,马俊、王昌余建议,合肥可以加快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地标产业强链、新兴产业拓链和未来产业建链发展。还可以打造“产业社区-特色楼宇”垂直空间体系,形成“一个产业社区就是一个主导产业,一栋特色楼宇就是一个细分产业”的楼宇经济格局,让我市楼宇经济焕发新生机。

以制度创新推进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发展

建议:以“耐心资本”多维助力未来产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携手实施“两心同创”,围绕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等探索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两大科学中心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合力不断增强,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如何推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形成长三角科技创新示范新格局?市政协委员穆饶明建议,要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互动机制,对外公开招募全球细分领域人才。同时,细化高能级产融配套体系建设,加快引进最优医疗、教育、商业资源,建设森林型、花园化社区。推进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在长三角发展示范区内互认,立足科技创新人才共享、交流与培养,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确保创新“才尽其用”。

穆饶明还提出,合肥可以通过投债、投保联动新模式,支持提供中长期研发类贷款产品,做大做强做优“耐心资本”,多维助力未来产业,畅通知识产权融资风险化解渠道。

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建议:探索跨区域发展成果共享机制

中小企业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合肥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1万户、实现两年翻番。作为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在肥中小企业表现出强劲的创新创业活力和韧劲。

关于如何更好地打造“小而美”企业,市政协委员胡翔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建议,科学优化考核指标,在指标设计上给予“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和“培育增量”同级别甚至更优级别的考核权重,以更多耐心、用心、贴心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还可以探索跨区域发展成果共享机制。”胡翔解释,建立规划、建设、管理等协调机制和合理确定产值、税收等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人才、资本、技术、市场、土地等资源的多向流通。

在探索中小企业发展场地保障方面,胡翔建议,推进“主城总部+县(市)生产基地”的同城“飞地”模式,发挥主城区区位优势和配套设施完善优势,将其打造成为企业总部、研发和科技创新主阵地、结算中心或产业项目的展示中心、招商推介的平台窗口。

打造文化IP擦亮“最好名片”

建议:构建环巢湖新文化地标

2023年,巢湖水质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山水工程”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巢湖越冬鸟类创有数据以来最多。2024年,合肥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巢湖“最好名片”,努力将生态优势更多转化为发展优势。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国际湿地城市’,合肥坐拥大湖资源,在构建‘环巢湖文化新地标’有着天然优势。”市政协委员许建国建议,深度挖掘巢湖特色文化底蕴,打造兼具优美自然环境、人文情怀、情感价值和品牌传播力的IP,建设以大型湿地公园为文化符号、具有省会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特质的地标性文化空间。同时,借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加大全市重要文旅项目建设“一盘棋”的谋划力度,加快环巢湖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风光资源的有机融合,实现文旅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可以经常性举办‘我们的城市’‘最美人文社区’‘家门口的公园’‘Citywalk’(城市漫步)等活动,聚众人之力,为我们的城市变美向好支招,吸引并鼓励不同领域和专业背景的人士参与到特大城市的建设中来,更好满足市民高品质、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许建国说。

构筑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

建议:提升新型研发机构造血能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合肥将牢记“国之大者”,保障“国之重器”,服务“国之栋梁”,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合肥先后组建了量子、人工智能、能源、环境、大健康等一批研究院,构筑贯通“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创新”全链条的新型研发机构集群。为此,市政协委员段丽琼建议,坚持以增强“生存力”为重点,推动金融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新型研发机构造血能力。

如何进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段丽琼建议,合肥应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集聚用好人才,并把提高科研设施装备使用水平和贡献价值作为新型研发机构评价的重要标准,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重大科研平台,为技术攻关提供“硬核支撑”,“可以聚焦标准引领,支持有实力的新型研发机构牵头或参与国标、团标、地标等标准编制,把握市场和技术‘话语权’。”

她还提出,合肥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共同推动产业链创新发展,以牵头组建、参与组建等方式,融入产业链联盟,赋能建设产业创新生态圈。

记者 李想 朱震宇 王骏超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8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