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以途,奔赴新程。
“科技”是生态科技新城之名,也是嵌入城市肌理的发展DNA。如何提升领导干部大抓科技的素养和能力?如何厚植更加高效流畅、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如何激发科技人才参与城市产业创新的活力、动力?
带着这些问题,1月5日—7日,生态科技新城党政代表团联合市科技局、工信局、财政局、国金集团等,奔赴合肥、南京两座科创之城,为建设扬州市域科创中心探寻答案。
认知刷新
站在更高维度、更宽视野谋划逐梦科创新城
新年第一场考察,第一站就选择了合肥。
为何是合肥?答案显而易见:
在合肥科学岛,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让人大开眼界,这里正在开发利用人类理想的终极能源;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再攀“科技高峰”,其混合磁体产生了45.2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相当于地球磁场的90多万倍,刷新了同类型磁体的世界纪录;在中科卫星AIRSAT星座指挥调度中心,人们见识了一颗卫星如何90分钟完成环地球旅行……
“从航空走向航天,从低空走向高空,合肥已经将目光瞄准了更为广袤高远的神秘太空。”一位考察团成员感慨,合肥之行最大的收获,不是见识了数不清的大科学装置和前沿技术,而是开阔了眼界,刷新了对科技创新的认知。
在南京,同样如此。在紫金山实验室,多名院士领衔的未来网络试验平台,将目光瞄准了6G光子太赫兹超大容量通信,传输速率较5G提升了100倍;在江北创新中心,由南京工业大学和江北新区共建的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向人们展示了未来科技园的科幻魅力;在南京长空科技公司,锐鹰、飞鹰、鸿雁等系列无人机产品,让人惊叹翱翔蓝天的独特浪漫……
惊奇、震撼,是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议的共同感受。
“学习考察的最大目的就是给大家的‘脑容量’扩容、‘视网膜’焕新。”生态科技新城党工委书记李桂山说,这是一场贯彻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抓落实之旅,也是提升新城人科学素养之旅、强化大抓科技意识之旅和拓展服务科技思维之旅。“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新城要如期完成市委赋予的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市域科创中心的使命任务,为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多作贡献,首先要开阔眼界、刷新思维、提升素养,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谋划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
对标先进,新城能够学什么、做什么?新城科技创新局局长赵午阳说,无论是争创国家级高新区,还是打造市域科创中心,对只有“一亩三分地”的新城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合肥、南京之行让我们更加坚信、更加笃行,只要新城人拿出争分夺秒、满弓紧弦的冲刺状态,形成人人谈科技、抓创新的浓厚氛围,就一定能攀高向新,在未来科创之城顶峰相见。
体系焕新
构筑“科学基础设施+科创基金+鼓励创新”的生态圈
近日,“国之重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正在合肥科学岛进行新一轮实验。
与此同时,在距离合肥科学岛3公里的合肥未来大科学城里,承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等一批“国之重器”的园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从科学岛到科学城,合肥已有、在建、预研的大科学装置达13个。
“大科学装置,是合肥创新发展、火速‘出圈’的强力支撑。”市科技局副局长卞加林说,“合肥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度重视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携手大学大院大所大企,围绕合肥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构建了一个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越来越多的前沿技术、科创产品从这里喷薄而出,成为推动合肥高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个大科学装置,往往能激活带动一个产业。卞加林建议,既然把生态科技新城定位为扬州市域科创中心,就要围绕扬州“613”产业体系,举全市之力在新城布局重点实验室、科创平台,招引集聚一批事关产业创新转型的科学基础设施,尤其是科技水平高、带动性强的大科学装置。
如何让科创“关键变量”成为发展“最大增量”?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产业基金发挥着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合肥有“创投之城”“产投之城”的美誉,产业基金在合肥发展的每一步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托举作用;在南京,每个科研平台、科创项目背后,都布局了一批“召之即来”的产业基金、创投基金。新城招投中心主任薛涛介绍,新城通过母基金与央企国资、各类头部机构等合作组建了70亿“基金丛林”,为新城“2+2+N”产业集群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好的创新生态,是合肥、南京“出圈出彩”的重要依仗。“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下,企业家和科技人才才能安营乐业,领导干部才能敢于担当,地方创新创业的浪潮才能不断奔涌。”新城纪检监察工委书记张宏朝说,学习先进,除了学习他们大胆开展科技创新的成功实践,还要探究背后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机制建设,真正让干部敢为、企业敢投、科学家敢创新。
谈及下一步发展,新城管委会主任王学峰表示,新城将围绕“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目标定位,着力实施“165”科创专项行动,即以建设1个扬州市域科创中心为引领,一手抓6大科创平台建设、5大科技园区提升,一手抓现代科创体系建设和科创生态培植,以服务扬州“613”产业的“急先锋”姿态,持续打响科技创新“先锋战”。
人才创新
建立产业发展与科研人才深度捆绑的用人机制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加快建设市域科创中心,离不开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的支撑。”新城党工委副书记李珊珊表示,科技人才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高层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现象。如何更好地吸引、留住、用好科技人才,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是此次科创之旅想要寻找的答案。
被誉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人才激励机制值得探究。
在研究院现代化的展厅幕墙,考察团成员看到一组鲜活数据:建院11年,累计实施110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产业创新项目,选聘488个项目经理团队,项目公司估值合计140亿元,孵化企业超过1500家,与海内外大学实施人才联合培养超过6799人……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该院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的大胆探索和不断创新。
“我们通过引进项目经理及建立‘团队控股+拨投结合+股权激励’机制,实现人才引进与成果转移相结合、人才利益与单位利益深度捆绑。”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党委委员、区域合作部主任李凯介绍,研究院建立了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项目经理制,选人用人采取市场化招聘、考核及薪酬制度,科技人才团队以现金持股项目,持股比例高达60%—75%。
就此一招,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被点燃,积极性被充分激活。一个领军科研人才带出一个项目团队,孵化一个上市公司,形成一个前沿产业,这样的创新创业故事在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屡见不鲜。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团队,是考察团成员的另一个重要感悟。
在合肥高新区、科大硅谷等地,基金招商是当地推进项目建设、实现快速崛起的重要法宝。
政府产业基金如何投?如何利用基金杠杆撬动项目招商?在安徽创新馆,合肥相关产业投资负责人为考察团成员上了生动一课。他建议,政府设立以招商引资为目的的产业基金,借用参股基金合作机构的人脉资源,捕捉项目信息,争取项目落地。
各地都在大力推行基金招商,为何“风景这边更好”?这位负责人一语道破玄机:基金管理和投资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以极强的定力和耐心,引进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地方政府定好边界和规矩,然后充分放权,“让专家当领导,而不是领导当专家”“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团队去打理”。只有这样,产业基金才能真正投出高效益,基金招商才能源源不断招来大项目、好项目。
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新城党群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是人才激励机制还是专业团队建设,近年来新城都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接下来将进一步学习借鉴合肥和南京在引人、选人、用人上的好做法、好经验,为新城量身打造一套升级版的人才创新“组合拳”,让新城真正成为“近悦远来”的长三角科创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