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

首页>地方频道>铜陵>文化

鹊江龙舟古今谈

   “初五驾龙舟,人人乐悠悠;鼓声震天外,竞渡鹊江头……”这是大通人民每逢端阳佳节唱起动人的歌谣。

  龙舟竞渡,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龙舟竞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据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记载,龙舟竞渡起源于长江下游一带。那时,住在江南水乡的吴越氏族,把龙视为瑞祥之物,便把夏历五月五日定为龙祭日,进行划龙舟。这大概是龙舟竞渡的最初由来。

  铜陵县大通镇,既是吴越氏族安居之地,又是得天独厚的水乡。那么这里是否是龙舟竞渡的发祥地呢?尚待考证。据《楚辞·哀郢》记载,大通正是屈原第二次被放逐曾到达的地方。公元前二八七年五月初五,屈原投入汨罗江而死,正好与吴越氏族的“龙祭日”相巧合。后来,人们又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阳节,并举行龙舟竞渡,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端阳节代替了“龙祭日”,而缀上了绚丽的传奇色彩。据考查文字记载,大通民间,为纪念这位华夏文化的先驱,举行龙舟竞渡活动,始于唐代。其龙舟竞渡的雄壮.场面,正如唐时张建封的《竞渡歌》中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由此可见,龙舟与大通人民的结缘已渊源久远。

  明代嘉靖铜陵县知县李士元的《观竞渡》诗日:“龙舟神捷饰雄文,扬子江边午日温,叱鼓弥天降怪物,兰桡击水出忠魂;追风麟甲黄头合,照眼锋芒白浪分……”。这又是一首赞颂龙舟竞渡的脍炙人口的诗章。

  每逢端阳节,无不赛龙舟。在欢庆北伐战争胜利的一九三六年端阳节,大通举办了规模较大的龙舟赛会。这天,这条由长江自然分支的鹊江,水流平缓,碧波荡漾。举目望去,两岸人如潮,江面“百龙”飞,那场面极其壮观。

  当年参加龙舟会的舟有三类:

  一谓龙舟,也称赛舟、快舟。从装在船前的龙头颜色来分,可分五种:一曰红龙舟,龙头呈红色,划船者皆头扎红巾,身穿红衫;一曰黄龙舟,龙头呈黄色,划船者皆头扎黄巾,身穿黄衫;一曰青龙舟,龙头呈兰色,划船者皆头扎兰巾,身穿兰衫;一曰乌龙舟,龙头呈黑色,划船者皆头扎黑巾,身穿黑衫;一曰白龙舟,龙头呈白色,划船者皆头扎白巾身穿白衫。从舟本身式样来分,可分为两种:一曰舟,船身较大,船长为二丈多,船头呈尖形,尾尖而翘起,船尾部安设一把长长的木棹(即舵),船舱内两面各有十四个座位,需要执桡者二十八人,加上擂鼓,敲锣,拿棹等各一人,共三十一人。一曰船,船身较小,船头呈方形,可乘二十六或二十八人不等(现在国家体委规定,龙舟长为十三米宽一点三五米,深零点四米。划手二十人,舵手、鼓手、锣手各一人,共二十三人)。虽说人员众多,但听鼓下桡,劈浪进击,却灵活自如。

  二谓彩龙舟,也称花船,戏船。这类船的特点是,不与赛舟争渡,只在江面上游荡,供人观赏。正唯其如此,它的船头、船艄,也分别安装龙头龙尾。化装丑角的艄公手挥破蒲扇立在船头、艄婆手执旱烟袋立在船尾,随着有节奏的锣鼓点和号子声起落而跺脚,名曰“跳头”、“跳艄”。舟的两舷装璜着龙鳞,船舱中扎花轿式台阁,彩排《白蛇传)。船尾的梢枘对绑着两根细长的竹篙,向后上方斜伸,篙梢头又交叉绑着,富有弹性。这是为“吊梢”表演“蜻蜒倒立”、“蛤蟆晒肚”、“顺风扯旗”、“倒挂金钩”和“逮水鸭”等水上技艺。

  三谓游舟,也称看船。这类船旧时多数是豪富、商绅,官僚弟子雇用来逛江的。最考究的要数那在船上搭凉棚、摆仙桌,开留声机、品茗听戏,边看边游的船只。好胜者,在船上挂起红绿绸彩,招引赛船来争抢,以图吉利;阔绰者,将银元装在小布袋里系在鸭脚上,放入水中,让“吊梢”去逮,专享受水上竞技之美。在游船上看竞渡,灵活、方便、自在。所以,当年龙舟赛会上的游船,要比赛舟、花船多得多。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17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