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文化走亲 越走越亲

日报讯(记者 杨镇潇)从百姓自导自演的“村晚”,到专业院团“送戏下乡”,再到邻县之间文艺“走亲串门”,这个龙年春节,通城“乡土味”愈演愈浓。

其中,由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各县(市、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的2024年全市国有文艺院团“贺新春·文化走亲”演出活动火热上演。文艺院团“交叉跑位”,到邻县(市、区)百姓家门口演出,在共享成果、增进情谊的同时,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别开生面的文化大餐。

百姓乐享文化盛宴

“山绿起来,人富起来,面朝大海中国春暖花开……”2月23日下午,在开场舞《美丽中国》激情四溢的感召下,不少家住南通开发区的市民走进开发区能达剧院,欣赏家门口的新春“好戏”——2024年全市国有文艺院团“贺新春·文化走亲”活动之海门山歌艺术剧院专场演出。

海门方言小品《范博士的春天“有困难一起帮”》,讲的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一曲山歌表演唱《海门有诗有远方》,展示的是海门独特的江海风光;经典海门山歌小戏《淘米记》,尽展非遗音韵美与乡间淳朴美……现场,观众专注于舞台上的表演,时而随之大笑,时而沉浸品味。每到共情之处,掌声雷动,好不热闹。演出还通过“江苏公共文化云”平台在线同步直播,累计收看人数近2万人。

市民石先生回通过年,正巧赶上这场演出。他说:“之前只是知道海门山歌,这是第一次这么全面地看到表演。内容、形式安排得很丰富,我看得很开心。”

文化走亲,百姓乐迎。2月19日,如东县少年杂技团走上了通州百姓的舞台,带来精彩绝伦的杂技、魔术专场演出。通州区十总镇东场村的村民们早早就在现场等候。尽管天气十分寒冷,但演员与村民双向奔赴,将氛围引至一个又一个燃点。

村民王阿姨感到格外惊喜,边看边用手机拍摄。“没想到如东就有这么厉害的杂技和魔术。我一直都在拍,回去要分享给家人。”

区域交流美美与共

政府搭台、院团唱戏、百姓受益。其实早从2009年起,“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便在全市各地陆续开展起来,主要形式是由各院团送演出到当地基层。“十多年来,它丰富了当地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但老百姓一直看一个团,某种程度上会产生审美疲劳。”市文广旅局艺术处相关负责人说。

针对市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新变化,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市文广旅局组织全市国有文艺院团创新开展“文化走亲”系列演出活动,旨在构建“相助、相融、相亲”的艺术交流格局,充分展现各国有文艺院团的艺术特色,满足各地群众对不同艺术样式的观演需求。据统计,活动自2月15日至24日,共计13场,平均每场吸引线下观众1000人次。

“通过文化走亲,把各地特色文艺作品带到地域外的观众身边,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南通的区域文化,这是非常有必要的。”通州歌舞团(通剧团)团长季新华认为。这趟“走亲”,通剧团先后来到如东县城中街道、海门区四甲镇,聚焦反诈、非遗以及精神文明宣传等内容,为当地百姓带来富有通州人文气息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歌舞、器乐、戏曲等节目。

活动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新,百姓生活越来越幸福,东场村村干部陈佳培对此深有体会。她说:“随着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视,更多优质文化产品送到百姓家门口。大家很喜欢,希望以后可以经常开展。”

文化走亲多彩待续

“这样的交流活动,也促进了院团的发展。各个院团非常重视,节目编排得井井有条,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就演员而言,业务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市文广旅局艺术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保障各环节的顺利进行,主办方特别明确,活动期间,各院团到其他县区走亲,对方不用付任何费用,演出费由自家财政承担,“院团都回家结账,有效地解决了经费的矛盾问题,同时也为下一步大规模的‘文化走亲’做了很好的试验。”

以文惠民、以文兴业。近年来,我市以打造江海特色文化强市为目标,支持引导基层文艺院团在出戏、出人、出效益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县一品”的生产格局。

负责人表示,随着新一轮的国有院团体制改革,县级国有文艺院团和市级国有文艺院团的职责已经非常清晰。尤其是地方县市级的院团,它的主要职责就是要为地方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下一步,我们的专业院团一定要创作更多贴近老百姓的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优秀作品,并且通过多形态、多渠道的演出,传递好党和政府的声音,在政策宣传、法律法规宣传、廉政文化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回应群众期盼,目前市文广旅局相关处室正在谋划送戏下乡“一盘棋”,通过集中采购、走亲等方式,把惠及民生的好事办得更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4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