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靠小舢板运物资,10年前用交通艇,现在动动手指就能获取‘空投’。”近日,在长江南京段锚地,货轮船员老张通过“长江汇”App下单10分钟后,一架无人机将30公斤生鲜精准投送至甲板。物资被取出后,无人机再次腾空而起,却未“空手而归”,随之而去的还有船上的生活垃圾。
去年,南京打造了全国首张海事智联网,全力支持长江水上综合服务区运营企业为锚泊及航行船舶提供无人机商品配送、垃圾回收、急救物品投送等服务。作为国内首家水上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营企业,长江汇航空公司总经理葛加山为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过去配送一次物资,算上人员、油耗,成本至少得200块,现在用无人机,单趟也就十几块钱!”葛加山告诉记者,过去使用交通艇配送,单趟成本比较高,船员们为了节省花销往往选择单次购置大量耐储存的物资,能吃上新鲜的瓜果蔬菜并不是常有的事。
在配送现场,记者看到,刚刚“空投”的物资中,有奶茶、蔬菜、水果、日用品等。葛加山介绍,交通艇配送单趟用时最快也要半个小时,无人机“上岗”后,单趟仅需5—7分钟就能配送完成,船舶无需靠岸,无人机“外卖员”可以智能识别,精准投送。便捷送货使得船员的采购频率明显增加,电商平台订单随之大幅增长。现在,船员天天都能吃上新鲜的食材,水运生活的需求清单变成了“幸福账单”。
江面不同于陆地,风大浪急是常态,无人机“外卖员”配送真的“稳”吗?葛加山告诉记者,该公司历时8年进行技术攻坚,从早期试验无人机定点配送,到动态船舶配送探索、抗风扰索降、跨网络通信等难题的解决,最终建成常态化运营的水上无人机智慧物流网络。
如此高效、便捷的低空服务,目前可实时响应长江南京段50公里范围内船舶需求,形成“分钟级”配送圈。葛加山介绍,服务平台整合了无人机群调度、自动化机场和智能订单系统,南京去年全年累计飞行2.3万架次,飞行里程12.3万公里,累计为9000余艘船舶配送货物约227吨。
除了“经济账面”的递增外,“绿色账面”上的碳排放量正大幅减少,葛加山拿出计算机算给记者看,以单个水上服务区为例,如果无人机每天飞行20架次,全年飞行约4.3万公里,全年可以节约120吨柴油,降低碳排放约260吨,一升柴油按7块钱来算,一年光油耗就能省下近100万元,省出来的不仅是“真金白银”,更是长江的绿色生态。
此外,长江航运服务企业还积极写好“社会效益账本”。葛加山进一步介绍,无人机配送项目积极协助水上公安开展执法巡查,对禁捕水域进行取证,助力长江大保护。同时,无人机物流开辟了“绿色服务通道”,通过“订单捆绑”模式,无人机在配送物资的同时可回收船舶生活垃圾、油污水等,让“物流网”同时成为长江的“守护网”。
眼下,长江汇已将“低空模式”的经验与技术成功输出到苏州、常州、淮安、芜湖、镇江等水运资源丰富的城市。葛加山对未来充满希冀,接下来将继续通过汇聚优质资源与核心能力,乘势而“飞”,助力低空经济在黄金水道发挥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