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总是情,来盘猪头肉行不行?”这句有点调侃意味的话,在如皋市搬经镇的大饭店、小酒馆常常可以听到,曾经作为家常下酒菜的猪头肉,成了如今搬经人待客的标配。
小小猪头肉,如何发展成搬经镇的区域特色美食,走出产业化的致富路?“就我们企业来说,每天需要销售300多只猪头,夏季更多一些。2023年,向全国各省市销售猪头肉达200多吨,公司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南通市长来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来平作为亲历者,深有体会。
20世纪70年代初,陈来平的祖父就开始制作、销售猪头肉。1990年,20岁的陈来平跟着祖父学习卤制技艺,2005年,他开设的“如皋市来平卤菜店”正式开业,售卖包括猪头肉在内的各类卤菜。30多年的坚持,陈来平用行动传承这份“舌尖上的匠心”。“其实促动我真正把猪头肉当成一份事业做下去,是因为一件小事。”陈来平回忆,2016年的一天,他带着3岁的孙子上街,吃饭时孙子抓起一块热乎乎的猪头肉,放到嘴巴里有滋有味地咂巴,那副快活似神仙的样子,让他很动容,“满足感、幸福感,有时候很容易获得,或许吃一块猪头肉就可以。”
带着这样一份责任感,陈来平在猪头肉产业上越走越远。2019年,他创建了南通市长来食品有限公司,推动猪头肉跳出“小作坊”,走上“工厂化”生产之路。机械化生产,提高的是生产效率,不变的是匠心品质。“从选料、配料到卤制,我们选用八角、花椒、茴香等天然香料,甘草、荜茇等多味中草药,保障用料绿色、天然,卤汁咸甜适中、香味独特。”陈来平介绍,企业建立了完善的采购、检验、生产、配送质量保障体系,从环境、人员、工序、设备实现全方位管控,确保生产过程绿色、无污染,产品美味、安全。
猪头肉要好吃,好猪头是关键。陈来平看中了搬经镇当地的老品牌“东串猪”。“和国外引进的约克夏猪种相比,东串猪体型小、生养期长,肉质鲜美,瘦肉率高。”陈来平和当地养殖农户签订协议,要求农户提供“点红”的猪头,“和用电击杀猪相比,传统杀猪是用刀‘点红’,这样血放得更干净,猪头里的血腥味淡,口味更好。”2016年,陈来平在如皋火车站东侧,筹建了加工基地,对生猪头集中选料、打焯、清洗、褪毛等,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既提高了质量,又能降本增效,带动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紧贴新业态发展需求,推动老字号焕发新活力?产品上,企业迎合年轻人的饮食需求,改成小包装;改进商标设计、升级门店店面,增强品牌的时尚感和美誉度;营销上,企业积极参加“非遗集市”“非遗嘉年华”等线下推介活动,推进线上销售、抖音直播带货等新销售模式,借助自媒体进行宣传推介,单条视频获得超百万的浏览量。
“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抵不上搬经的猪头肉”,这句广告语正为更多人所知,成为搬经人的骄傲。“伴今”猪头肉被授予“南通老字号”品牌食品称号,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搬经镇多家猪头肉连锁店,上亿的产业规模,成了搬经的致富经。“我希望把长来食品打造成集生产、销售、仓储、物流、培训与展示于一体的生产基地,让猪头肉这道小菜成为五湖四海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新宠。”无数像陈来平这样的奋斗者,他们扎根家乡、立足实际,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把“小产业”做成“大文章”铺就“致富路”,让乡村振兴底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