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正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但各类法律风险也接踵而至,如何为风电产业保驾护航成为地方政府和法律服务机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024年以来,如东县司法局主动担当作为,创新推出“产业链+法律服务”机制,通过“伴随式”法律服务精准嵌入风电产业链,畅通法律服务企业的堵点和难点,护航风电产业乘风破浪。近两年,该局已为26家企业提供法律建议60余件,为风电企业避免经济损失近2亿元。近日,该创新机制获得司法部肯定,并荣获南通市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提升年”十佳案例。
一场“海上红枫桥”的调解实践
“非常感谢海上红枫桥人民调解中心,原本可能旷日持久的纠纷得到了及时处理……”江苏神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瞿永如送来了锦旗。
江苏神龙是如东本土企业,经营普通货运、特种大件起重吊装等业务。2023年,神龙承接了蒋家沙项目9号机组风机主轴承吊装更换工程。当年8月,受两个台风影响,1台100吨汽车吊坠入海中,1台650吨履带吊受到极大损伤,总经济损失接近800万元。根据合同,神龙立刻向相关公司主张赔偿,并希望尽快恢复生产,但始终得不到反馈。无奈之下,向“海上红枫桥”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海上红枫桥”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由县司法局牵头,整合海事、应急管理、行业协会等专业力量的特色调解组织,创新采用“专业评估+法律会诊+多方协商”模式,在15个工作日内促成各方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后,组织专业力量及时介入,调解人员很快与各方面对面沟通,还原基本事实,了解各方主要诉求。“这起纠纷涉及企业多,设备损失金额大,双方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责任认定和赔偿金额的确认。”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副主任陆亚云介绍,调解员围绕实际损失,引导双方评估协商,通过多轮次的释法明理后,各方接受了调解方案,这场纠纷得到了圆满的化解。
“灭火”到“防火”
共搭“一站式”服务平台
“多亏‘沿海风电法务港’的律师团队,帮我们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沿海风电法务港”服务团律师在为某风电设备制造公司进行“法治体检”时得知,公司最近在一次涉外风车叶片运输过程中,价值百万元的一个叶片遭碰撞受损,企业陷入不能按期交付产品的困境。服务团律师及时介入,协助判定事故责任,参加赔偿谈判,为企业重新生产叶片、按约交付境外项目争取了时间。
“沿海风电法务港”是链上企业的“法治枢纽”——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合规审查等事项通过“一窗式”平台流转,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48小时。
发展海上风电已成为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方面,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是必然趋势,全县新能源企业必须坐稳、搭好这趟“顺风车”。对此,县司法局积极发挥“交通枢纽”作用,深化律师行业与海事、农业农村等行政执法部门、属地政府的战略协作,在风电产业发展一线建立“沿海风电法务港”,并成立服务团队轮值进驻,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简化法律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让企业快速获得所需的法律支持。
目前,如东县拥有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5家,有不少涉外业务。县司法局加固法治屏障,选派律师组成国际商事矛盾化解团队,为风电企业提供涉外法律服务150余次,涉及金额高达数亿元。
“等上门”变“送上门”
共建“互动式”服务模式
“过去企业遇到合同纠纷、海域使用权争议,往往‘临时抱佛脚’,现在司法局主动上门‘把脉问诊’,连知识产权保护预案都帮我们做好了!”某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负责人指着办公桌上最新版的《风电产业链法律风险防控指南》感慨道。这份由县司法局联合律师团队编制的指南,梳理出风电项目审批、融资担保、设备采购等7大类32项风险点,成为链上企业的“法治工具包”。
这一转变源于2024年年初县司法局的一次深度调研。“风电产业发展,运维船只碰撞纠纷增多、运维合同履约风险增加等问题日益凸显,企业迫切需要法律服务。”县司法局局长殷海燕介绍,针对这一痛点,县司法局牵头共建“互动式”服务模式,在加强与“链长制”牵头部门沟通对接的同时,主动联系风电产业链上优势企业,开展入企走访活动,以提高律师服务风电产业的精准度,找准服务切入点。律师团队多次深入风电设备生产、安装、测试、维护等上下游企业,通过开展法治体检、法律顾问服务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满足企业法律需求,常态化提供公益法律咨询、法治体检、法治讲座、法律文书审改等服务。
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同步加强产业律师的培养,在县司法局的指导下,律师服务团针对链上企业的服务需求,制作了产业链法律服务手册。针对走访调研发现的企业内部制度建设薄弱、行业缺少话语权等问题,县司法局指导律师协会牵头成立产业链法律服务产品研发小组和审核小组,提出了相关建设性意见建议。“整个风电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需要我们帮助企业筑牢风险防线,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从‘普惠式服务’转向‘产业链深耕’,让企业在‘追风逐日’的征程中行稳致远。”殷海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