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下午5点,市民王女士驾驶爱车“小鹏”进入盛岸路上的国网无锡电动汽车体验中心,停在一旁的外观方方正正的“机器人”就缓缓移动到车子旁,在工作人员操控下,“机器人”很快为新能源车充上了电。
这是中电海康无锡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移动充电巡检机器人,变传统“车找桩”为“桩找车”,并集成充停一体化缴费,为新能源车主缓解了“充电难”问题。事实上,中电海康研发的机器人还有不少。记者走进中电海康无锡物联网产业基地,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小巧而强大,有些已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市场,成为极限作业的“特种兵”。
覆盖“水陆空”,“特种兵”极限作业so easy
中电海康无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帅告诉记者,公司以小微特机器人为主攻方向,即小型、微型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目前已自主研发出九款覆盖“水陆空”的立体巡检探测小微特机器人产品,包括应急救援机器人、排污口污染溯源机器人、输水隧洞巡检机器人、移动充电巡检机器人、户外清扫机器人等,涉及应急、水利、环保、电力等各行各业。
无惧“水深火热”,可上天入地,是小微特机器人的特性,相当于机器人中的“特种兵”。比如应急机器人,这是一种用于水下极限作业的潜水器,“在水下救捞工作中,水域环境复杂、水流湍急、潜水员体力有限等这些因素都易形成搜救阻碍,而对水下机器人来说就so easy!”董帅说,机器人可以潜入150米深的水域,连续4小时不间断工作,如水下搜寻、视频声呐观测和目标定位等,在湖泊里打捞目标物,可以先使用无人船通过声呐大范围扫描搜寻,当发现几个可疑点后,马上送水下机器人潜入湖底进一步确认,然后使用专用工具将目标物打捞出水面。
他又拿出另一款水下巡检机器人,它尺寸小巧,可钻入地下管道或输水隧洞,具有抗高压和复杂水环境适应性等特点,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准确判断管道泄漏点,检测管道内部是否存在破裂、变形、腐蚀、异物侵入、沉积、结垢等病害,巡检长度超过4000米,目前在千岛湖、小舜江输水隧洞等地都“服役”过。
升级迭代,“黑科技”现实场景大显身手
续航、负载、越障、防水、自主导航、自主充电等,“基于自身技术创新优势,根据现实场景开发产品。”董帅说,立足运动智能、认知智能两项核心技术,同时根据客户需求变化快速迭代,这是中电海康小微特机器人之所以具有较强行业竞争力的关键。
这些实验室里的“黑科技”经过升级迭代,逐步变成商用领域里的“新明星”。比如移动充电巡检机器人,“用户通过小程序下单,机器人能自主导航至用户所在车位,即可使用插枪充电。机器人还具备了巡检功能,依托外设的红外热成像仪,可以对现场环境进行实时测温巡检,异常预警。”据中电海康研发工程师周乃义介绍,这台新研发的机器人装有70度储能电池,一次能为2—3辆新能源车充电,大约充电10分钟续航可达100公里。
移动充电机器人在今年春运期间大显身手了一把,其灵活高效、安全便捷的智慧充电方式,为大量堵在高速、堵在停车场的电动汽车提供了补能服务,有效解决了充电等待时间长、充电慢、充电桩不足等问题,多样化的补能方式缓解了车主们的“里程焦虑”。数据显示,这台机器人投放了6个月左右时间,平均每天运营10小时,累计为约600多辆新能源车提供充电服务,充电电量达40000度。
打造生态圈,“创新联合体”崛起
业内测算,特种机器人产业近五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28.78%,且细分市场多,处于广阔的“蓝海市场”。而无锡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明显,创新要素齐全,拥有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独特优势。董帅表示,中电海康正立足小微特机器人,加快引育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在锡合力打造小微特机器人产业生态圈。
目前一个机器人产业集群“创新联合体”正在崛起。中电海康无锡物联网产业基地由中电海康集团与无锡市政府合作建设,位于无锡高新区,是海康集团的第二总部,产业基地总投资22亿元,规划占地面积272亩,总建筑面积约35.6万平方米,一期去年建成启用,招引落地了包含芯片、无线图传、传感器、智能算法、关节电机、机器人整机等小微特机器人上中下游产业的19家企业入驻,年营收约2.89亿元。
依托中电海康集团资源和优势,结合无锡物联网、半导体等产业基础,以小微特机器人产业为核心,无锡基地以“主业+生态”为战略发展路径,通过技术赋能、基金投资、政策引导、市场拓展等方式,围绕小微特机器人整机和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上下游产业链,与生态企业携手布局完整的小微特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生态体系,努力建成为国内一流的科技园,未来3—5年无锡基地预计达到百亿级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