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枕长江,南接天目山余脉,东临太湖,西靠茅山,常州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区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禀赋。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山水资源交汇区和生物多样性集聚地,常州全市上下勠力同心,以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的高瞻远瞩和坚定举措,义无反顾地扛起了长三角一体化的绿色担当,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力量。
“走在前、做示范”。把生态作为“最具显示度的闪亮标识、最具竞争力的宝贵财富、最富创造力的发展环境”,既锚定全力冲刺“GDP万亿之城”的“硬目标”,又坚决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硬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正在加快建设。
从一曲新时代“太湖美”,看常州的绿色担当
12月中旬,一场大雪让龙城大地银装素裹。武进区湟里镇“麦杂顶浜整治工程”施工现场热火朝天。
“麦杂顶浜整治工程”对净化太湖流域水体“毛细血管”、助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举足轻重。工程自10月底开工后,挂图作战,马力全开,确保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浩渺太湖,烟波万顷。作为太湖上游城市,常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将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坚决扛起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的“上游担当”,奋力实现太湖(常州段)水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指数降、生态指数升的“三降三升”,太湖治理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今年,常州率先召开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推进大会,成立太湖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以“1+8”专项行动工作机制,全面唱响新时代“太湖美”。
作为太湖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太湖上游的“前置库”和“净化池”,洮滆“两湖”的治理也可圈可点。
常州洮滆片区入选全国第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滆湖近岸带水生态修复打造了绝美的“水下森林”大片,“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的生态厚度不断累积。《常州市“两湖”创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2—2035年)》的编制出台,进一步将“两湖”创新区定位为“面向长三角的生态标杆区”“面向‘双碳’的世界级创新湖区”和“面向未来的智慧型宜居生态城”。可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难能可贵的是,常州突破“就湖治湖”局限,立足长三角一体化,统筹上下游、全流域,探索从湖体治理向流域治理转变。
近年来累计投入超700亿元,完成近1000个重点治水项目,全市河湖各项水质均创有监测以来最好水平。
常州,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长江大保护。
曾经“化工围江”的长江常州段,已实现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全部“清零”,连片复绿面积超3300亩,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占比达80.6%,居全省第一。常州做法入选中华环保联合会2023年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常州,又一次“走在前,做示范”。
常州还牢牢扛起长三角生态中轴的环境担当。全市PM2.5浓度绝对值改善幅度三年实现“大跨越”,取得历史最好位次,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同时,常州以一批试点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新经验:金坛农业面源治理、武高新清洁生产审核等工作列入全国试点,武进排污许可试点工作获生态环境部推广,长荡湖生态治理与修复的“金坛经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的“滨江经验”,在全省推广。
从新能源之都建设,看常州的绿色产业
12月12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亚洲“一带一路”伙伴绿色发展政策经验分享会在常州召开。新华社当天发布消息:今年1月至11月,常州新能源整车产量超60万辆,占江苏全省产量三分之二,同比翻一倍。
大步疾行建设新能源之都的常州,不但率先构建起“发储送用网”生态闭环,还不断刷新着自己的“绿色成绩单”:如今,奔驰在全球的新能源车中,每10辆就有1辆搭载常州造电池。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已达97%、居全国第一,光伏组件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拥有新能源领域的专利数达2.5万件。今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有望突破7200亿元;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力争超1万亿元。新能源产业高地正在常州强势崛起。
作为长三角生态经济化与产业绿色化的融合带,常州不断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积极促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增效,做强做优绿色低碳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积极构建“双碳”政策体系,大力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和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产业结构不断调优调轻调绿。2022年常州单位GDP能耗下降11.1%,降幅居全省首位。今年,常州获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评分位列全国第六、全省第一。
被列入生态环境部和江苏省共建试点的“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今年又取得新突破:电镀、涂料等集聚区开工建设,工业片区治理加速推进,整治提升企业3671家,盘活利用各类存量建设用地和低效再开发土地18961亩,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近1050吨。攻坚“危污乱散低”,常州走出了“苏南模式”现代化升级的新路子。
从降碳到“零碳”,常州“绿色浓度”也在持续提升。常州持续推进一次性外卖餐盒等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和建筑垃圾、动力电池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创成全国唯一“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实现新增及更新新能源或清洁能源电动公交“全覆盖”;建成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油站,在全国率先推出地铁乘客“碳减排”账户。在常州,“绿色生活”已成为新时尚。
日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主题边会上,常州市受邀进行经验交流。与会代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引领,打造绿色低碳美好生活”主题,向世界分享了新能源之都的绿色低碳故事:
“在我们看来,新能源之都不仅是单纯的产业概念,还是追求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新诠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对于常州这座以产兴城的智造强市来说,支撑点在产业,突破点在城乡,最终参与者和受益者是人民。”
即将迈入“GDP万亿之城”的常州,以绿色亮底色,展现了同步提升“含金量”“含绿量”的坚定决心和鲜明路径。
从交相辉映的生态名片,看常州的绿色力量
12月初,在碧水静流、芦苇摇曳的黄天荡湿地,常州观鸟爱好者惊喜地发现,有5只小天鹅正在水中自在畅游。“这是我们首次在黄天荡湿地发现小天鹅。”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绿地更多了。这些年,各类珍稀物种不约而同定居常州——“鸟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在常州首次被记录,植物界“大熊猫”银缕梅和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双双现身……据统计,目前,常州市共有生物物种250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94种,共观测记录到鸟类368种。这些“大自然的精灵”,共同镌刻了常州绿水青山间的生态名片。
除了优越的生物多样性,常州近年来涌现的诸多生态品牌,也在不断拓展长三角生态中轴建设的深度、广度和厚度。
前不久,常州市生态环境局与安徽省宣城市生态环境局开展跨省界联席会议暨联合检查。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常州市局与宣城市局签订《常州市—宣城市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合作协议》,构建起全过程、多层级的水污染联合防控体系。从当年由“一只青虾”开启的苏皖生态新合作,到如今常态化开展跨省联动,常州不断落子区域联保共治,与周边省份城市共同下好跨界流域环境治理一盘棋。
常州在全省创新提出的“生态绿城”建设,围绕“增核、扩绿、连网”三大措施,10年来共推进实施1527个重点项目,增核9.72万亩、扩绿13.18万亩、连网1272公里。目前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6.91%、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7.3%。设有自然保护地11个,总面积22040.69公顷。
被写入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列入省政府百项重点工程的“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在常州涌现出鲜活的实践案例。溧阳天目湖湖群作为全省6个一级“生态岛”试验区之一,获得全省最高奖补资金3000万元。同时,常州还积极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完成了溧阳洙漕河二期及三期、金坛工业污水厂、武南二污厂生态河道、溧阳上兴北山污水厂等建设工程。
在常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新格局日益鲜明:全市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覆盖;溧阳市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天目湖镇为全省唯一入选“中国生态文明奖”的单位。2019年,常州因“环境治理工程推进快,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国务院办公厅真抓实干督查激励;2022年,市“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常州,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激荡出长三角生态中轴的绿色担当,焕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最终汇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满园春风,姹紫嫣红。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