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查睿
昨天,2024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在上海开幕。当前,AI技术正加速渗透至千行百业,新闻传媒行业更是“排头兵”。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在会上透露,近年来,提出“做最懂科技的传媒集团”的上海报业集团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方位多维度重塑生产机制,积极打造开创性引领性主流媒体新质生产力。面向未来,集团将加速迭代融合技术研发,建设AI超级平台,实现AI技术在采编流程的全链深度应用。同时,集团还将在实现应用场景商业闭环、培育集团数据资产、培养“内容+科技”复合型新质人才等领域全力加速。
AI重新定义专业门槛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新闻内容生产?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总工程师王资凯跳出媒体视角,从技术层面给出了两个重要指标:内容生产的效率和内容传播的速度。
四川日报社基于旗下智媒大模型,采用AI数字分身播报,可将制作周期缩短到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参与制作的人员也更少,更容易紧跟时事。如今,川观新闻数字记者数量增加至41个,数字记者生产的内容目前在其自有平台播放量超过3000万次,全网触达量超过8000万人次。
上报集团也是数字人试水的先行者。上报集团积累的300多套虚拟数字资产可以赋能各媒体生产1700小时以上视频内容,批量化生产具有高质量场景感和沉浸感的创新报道。依托“AI数字人融媒创作平台”,上报集团旗下媒体实现了轻量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方式,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24小时不间断提供新闻报道。上报集团打造的70个数字人,既是70位人气主持人,也是70个量身定制的节目栏目,更是70套全流程、智能化、自动化的融媒生产工具。
新闻内容生产要提效,新闻传播更要提速。实践证明,协助大批量、标准化、快节奏的基础内容生产,AI的作用非常明显。界面财联社使用大模型辅助后,内容产出量提升3倍,发布速度也大大提高。
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现场展示了一段AI文生视频,无论是细节把控还是画面创意都堪称专业,“拍一条这样的视频,传统广告可能要几万美元,互联网广告要几百美元,如今AI技术的成本只有1美元。”他认为,AI正在重新定义专业门槛,传媒行业面临危机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最终需服务新闻内容
内容为王,渠道为王还是技术为王?这是贯穿媒体融合改革的灵魂之问。上海报业集团给出的答案是:“为我所用”是AI赋能的根本目的,拓展新场景、实践新应用,最根本的是巩固和扩大复杂舆论生态下的主流媒体影响力。李芸表示,不为用而用、不贪大求全、不“唯技术论”,一切要以“管用实用好用”为目标,以“我”为主,脚踏实地,稳扎稳打。
“文字、图片、视频都是容器的一种,而好内容不拘泥于容器。”小红书副总裁、总编辑许磊在分享中多次强调了“容器论”,在他眼中,持续产生好内容才是成功的关键要素。
在新闻实践中,无论是渠道还是技术,最终仍要服务于新闻内容本身,这几乎成了与会人员的共识。
解放日报的AI工具“新闻魔笔”今年获得首届“浦源大模型系列挑战赛”二等奖。“新闻魔笔”能模拟策划、采集、编写、发布的整套新闻创作流程。模拟策划阶段可以帮助记者确定报道的方向和重点,模拟采集阶段可以帮助记者收集并整合相关线索,同时,AI还可以模拟采编人员的思考方式和写作风格进行内容创作。
人民日报客户端主编梁昌杰坦言,主流媒体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回归媒体本身的属性。“做有时效的新闻报道、独家报道、独家观点以及现场内容,这些是AI做不到的,也是受众真正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