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苏州以改革为笔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为产业科技创新插上“金翅膀”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列首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苏州,一座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江南重镇,较早探索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科技金融不断提质增效,呈现出体系完备、服务精准、开放融合等亮点。2024年1—9月,苏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84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0.0%;截至2024年9月末,苏州科技贷款余额近6000亿元,较年初增长15.39%。

  在金融的有力支持下,科技创新活力奔涌。目前,苏州有超1.5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列全国第四;有超2.5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列全国第一。

  当前,面对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这一时代使命,苏州抢抓金融改革试点机遇,做深做实科技金融,以耐心资本赋能产业科技创新,以数字金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催生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产业科技创新插上“金翅膀”,一个更具硬核实力和创新活力的苏州,正澎湃着高质量发展新 浪潮。

  体系完备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

  对于苏州而言,推进科技金融,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早在2009年,苏州就印发《关于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主要任务分解表的通知》,在全国率先提出开展科技金融结合工作;

  2015年发布《苏州市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2015—2020)》,通过制度安排和资源调配,以解决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题;

  2023年出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行动方案》,要求各部门加强协同联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政府坚定决心恒心——

  围绕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等堵点,苏州金融、科技、财政等多部门联合推出科技支行专项风险资金池、科技贷款贴息、科技保费补贴、科技金融风险共担等政策以及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科技企业培育措施,以政策“组合拳”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金融机构主动作为——

  不少金融机构都在通过完善顶层设计,从“大脑中枢”指引深耕科技金融,并通过打造专业化支行等方式,让好政策加速传导至“神经末梢”。

  比如,工商银行苏州分行设立科技金融中心和科技支行,建设银行在苏州成立投贷联金融中心,中信银行苏州分行成立科创金融中心,太保总部柏柯莱生命科学保险创新实验室落户苏州……目前,苏州辖内共设立科技支行4家、科技特色支行58家和全国首家科技保险支公司,大多数金融机构拥有科技特色部门或柔性团队。

  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近三年来,苏州新增持牌金融机构(总、分公司及升格)超30家。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成为全国第28家消费金融公司;苏新基金成为全省首家公募基金;东吴财险获批筹建,全市法人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金融创新活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日益提升。

  漫步苏州,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随处可见,基本实现金融牌照全覆盖,具备扎实的科技金融基础,一个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度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成型。

  截至2024年9月末,苏州全市金融机构、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和地方金融组织共1026家,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苏州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439家,位居全省第一;注册在苏备案基金超2500只,合计认缴规模超9000亿元。

  服务精准

  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

  “想不到用‘科创指数’也能贷款,而且是在线全流程办理,太方便了!”苏州一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财务专员通过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科创金融”专区发布的“科创指数贷”金融产品,在线申请贷款,并成功获批额度,实现“一键获贷”。

  “科创指数贷”是苏州做好科技金融的一项创新实践,通过为企业创新水平精准画像,以科创指数带动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将企业的科技创新“软实力”转化为融资“硬通货”。根据企业的知识产权、研发投入、资本结构、营收成长能力等各方面情况建模,形成了科创企业评价指数,评价覆盖苏州3万余户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科创指数贷”已帮助4168户企业获得授信1289.89亿元。

  科技企业研发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传统的信贷保险产品难以匹配其需求。对此,苏州金融机构纷纷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推出“产业链孵化贷”“研发贷”“科创耐心贷”“人才阶梯贷”“伴飞贷”“海外知识产权保险”等一系列产品,满足科技企业从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需求,让金融服务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

  关键技术攻关是科技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环,也将面临大量投入付之一炬的风险。为给科技企业吃下“定心丸”,人保财险苏州市分公司推出全国首创的重大科技攻关综合保险,以定制化的全生命周期保险服务护航企业技术攻关。“此前我们跟人保就合作了财产险、人员险和意外险等传统险种,此次重大科技攻关综合保险通过更加全面、便捷的风险保障服务,为我们的科技项目攻关提供了‘敢想敢干’的勇气!”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推动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苏州还善用股权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激发新质生产力不断奔涌。

  苏州出台系列促进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组建苏州创新投资集团,整合集聚市级投资资源,进一步加强全市产业投资统筹规划,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苏州“1030”产业体系建设,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目前,苏州已成为唯一纳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的设区市,并成功落地长三角首只新设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基金。未来,总规模达400亿元的5只合作基金,将有力推动苏州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推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苏州深入实施“育林”“参天”计划,持续优化上市服务,支持优质科技企业上市,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上市后备企业培育体系,重点围绕瞪羚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创新企业等深入挖潜;建立苏州上市公司服务联盟,助力上市公司做强做优,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龙头引领作用。今年以来,苏州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9家,数量位列全省第一,同时实现沪深北交易所、港交所、美股上市全覆盖。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267家,其中境内A股达到219家,资本市场“苏州板块”量质齐增。

  开放融合

  助推科技企业扬帆破浪

  开放,是苏州这座城市的鲜明特点;苏州,也成为开放与创新、创新与产业、产业与资本结合最好的城市之一。开放的苏州,全力推动着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有力支持科技企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11月6日至8日,新加坡金融科技节在新加坡博览中心举行,苏州市金融科技协会组织企查查、新建元数科、盈天地等科技企业以SUZHOU CHINA展台集中亮相新加坡,获得了现场观众的高度关注。同时,展会也让苏州企业拓宽国际战略视角,探寻到更多“走出去”机遇。

  今年是中国与新加坡首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迎来开发建设30周年。两国合作往来频繁、关系紧密,中新(苏州)数字金融应用博览会已在苏州工业园区连续举办6届。5月22日,由苏州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旗下凯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苏新基金开业,标志着中新金融合作取得了重要标志性成果,填补了江苏省内本土公募基金的空白。

  开放融合的特质,也同样体现于昆山市金融支持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建设。昆山金改区是全国首家具有两岸特色的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自2020年8月获批以来,在扩大两岸金融合作、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支持两岸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已落地71项创新成果,其中30项为全国、全省首创。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金改区获批开展的5项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创新试点,包括信贷资产跨境转让、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非金融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业务、非金融企业外债登记管理改革、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外汇管理,已全部落地见效。截至2024年10月末,五项试点业务累计落地试点业务214笔,涉及金额356.79亿美元,惠及经营主体198家。试点政策切实拓宽了科创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为更好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昆山金改区还设立了总规模15亿元的综合风险池,通过政府增信方式,撬动银行贷款超690亿元,服务中小企业6500余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设立昆山天使投资基金,推广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以“科技+保险”模式降低企业研发投入损失风险。

  持续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免于登记、部分资本项目外汇登记由银行直接办理两项高水平开放试点政策已在苏州全辖落地,全面提升跨境投融资和资金运作效率,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脚底成本”。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借鉴和融合“他山之石”时,更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和企业实际所需,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优化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行稳方可致远。

  向“新”而行,加“数”前进。苏州将持续深耕科技金融,加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集聚更多科技金融创新要素,以金融高质量发展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奏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崭新乐章,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3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