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杭州皋亭山桃花谢客,新绿成荫。省级文化特派员、浙江经视节目活动部副主任阎敏入驻山脚的上城区丁兰街道皋城村,开始为期两年的工作。
在处处有桃花的杭州,皋亭山的“桃”靠什么脱颖而出?这里的村民生活闲适,什么样的文化工作才能让大家从“富口袋”进阶为“富脑袋”?自己的工作单位——浙江广电集团为每一名文化特派员都组建了“智囊团”“保障团”,自己又该如何把资源用在最合适的地方?经过一番坦诚交流,阎敏决定先从媒体人的本职工作开始,让更多人知道皋城村的美好。
说干就干。很快,阎敏与丁兰街道、皋城村合作推出了“小阎皋事”系列报道和“走村日记”短视频等,记录并展现了老年食堂、美丽庭院等生活点滴及垃圾分类、数字治理等工作进展,讲述“千万工程”引领下的皋城蝶变故事。
借助拍视频的机会,阎敏还与当地理论宣讲团“青兰之声”的成员结伴而行,一边深度了解这里的亮点特色,一边助力宣讲团成员把理论知识转化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感兴趣的故事,让理论宣讲更有效果、更接地气。走村访户的过程,也拉近了阎敏与村民的距离。“小阎,再来家里玩啊!”曾在视频中“出镜”的老夫妇,每次见到她都会笑眯眯地与她打招呼。
“杭州还有这么好的地方,以前不知道吧!”提到皋城村,阎敏既骄傲又感慨:“这里还是有很多‘流量’和‘爆款’的。”她感言,如何让“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让“爆款”变为“长销款”,是推动皋城村文旅发展的重中之重。
阎敏的另一项工作心得,是做智慧与资源的“融合者”,带动文化工作从“一个人做”向“一群人做”转变。依托丁兰街道,阎敏找来了拥有“千万粉丝”的语文老师王杨军、非遗传承人章月芳、中国菌物学会科普导师周勇等本地文化精英和创业者,为皋城村集思广益:有的建议制作当地菌类标本,让皋城村的特色伴手礼产品多一种选择;有的自学了“非遗压花”工艺,想让皋亭山桃花之美永久保留……通过群策群力,融合了“山文化”与“桃文化”的“桃花坞”文旅品牌逐渐成形。根据前期规划,“桃花坞”将成为集非遗、文创、互动和户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博物馆,从科研、培育、生活等多个方面展示当地“桃文化”的渊源与魅力。
“文化特派员为皋城村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新气象、新希望。”皋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俞建国说,这些年来,村里一直计划打造既具备传统风貌,又具有“新鲜感”的文旅项目,阎老师来了以后,这些工作有了专业团队和资源的支持,“桃花坞”的内容更加饱满,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少走了许多“弯路”。
依托皋亭山桃文化带,丁兰街道和阎敏还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出了“红色记忆”和“粉色桃韵”交织的文旅路线。今年,皋城村已迎来近30万人次的游客,带动当地农家乐营收2800余万元。在市文博会上,“桃花坞”还在“省级文化特派员”展区惊艳亮相,展示了由阎敏主要策划的桃花枝、桃花扇、桃花竹簪等数十件“桃系列”作品。“我们将和文化特派员一起,将这些文化潜力转化为现实,让文化特派员的创意与想法触手可及,深度融合于丁兰的文化土壤之中。”丁兰街道党工委委员周燕表示。
从文创产品落地,到文旅线路成熟,“桃花坞”正由创意变为现实。阎敏和小伙伴们正为它勾勒出更清晰的轮廓,与村民和游客相约下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