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陌上花开。眼下,广袤的乡村成为人们踏青赏花的好去处。赏花观景、品乡村美食、体验农家生活,春游江淮的热度正在持续上升。山水资源丰富的六安,抢抓春日经济这一契机,培育消费新业态,锻造文旅产业链,打造文旅新场景,以赏花品茗观景为主线,解锁乡村旅游“新玩法”,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创新业态,让流量变“留量”
“望春谷让人仿佛置身仙境、太平山万亩映山红竞相绽放、狮子岗乡·桃花仙谷满树繁花仿若天边绯色的云霞、叶集万亩桃红梨白与金黄油菜花交织绘就春日画卷……”这是六安文旅发出的赏花邀约。
2月26日,金寨春日文旅嘉年华启动,10万余株野生望春玉兰迎来六安春季赏花第一波游客。当地赏花游客不断递增,今年游客量已达到20万人次。与往年不同的是,该县铁冲乡今年在望春谷入口处依托旧矿山建了露营地、乡宿,沿途多了“TC·铁冲”村咖。
合肥游客张甜告诉记者,看到视频推荐,就自驾过来赏花。没想到,除了看花,还能和家人在这里住得好、玩得好,在大别山里玩转新时尚。
“如何让游客既能赏花还能留下来体验乡村生活,成为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探索的目标。”铁冲乡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结合望春玉兰的热度,该乡抓住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的机遇,建成景区3.8公里观景步道和摄影平台,配套升级集餐饮、休闲、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春山露营地,大力完善乡域交通、物流、食宿等基础设施,为游客衣食住行保驾护航,日均游客承载量达8000人次。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六安各地春花都迎来观赏期。进入3月中旬,桃花节“接棒”望春玉兰“开门迎客”。
在六安市裕安区狮子岗乡新华村,十里桃花仙谷卖力“吆喝”,从产桃到打造桃产业链,当地将“桃”研究得很明白,“春赏桃花夏摘桃、秋吃桃胶冬品酒”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市场逐渐成形。改善交通条件,打造桃花仙谷人文景观,狮子岗乡桃花仙谷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六安毗邻合肥、黄冈、信阳多地,车程都在当日达范围,山水资源丰富,乡村旅游成为最常见的春日旅游类型。”六安市文旅局局长秦国伟告诉记者,该市正在创新产品业态,满足群众特色化、多层次、分众化旅游需求。
三大低空飞行项目,让游客从空中俯瞰大别山的壮丽景色;五大天然温泉群,让游客尽享悠闲康养时光……各类旅游新业态新场景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春游选择。
近年来,六安市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35亿元,激活农村沉睡资产,利用旧校舍、旧厂房、古民居等闲置资源发展文旅产业,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将赏花踏青与音乐节、艺术展、乡村度假、山地运动、特色美食等结合,通过景点联动、场景创新、丰富品类,延长旅游的消费链条和消费热度,让赏花流量成为文旅“留量”。
深度体验,唤醒一缕乡愁
春天的味道怎能少了一缕茶香呢?
这几天,霍山县与儿街镇凡冲村的茶海研学基地十分热闹。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跟着研学老师学习茶叶文化,在茶树丛中观察茶叶形态,并亲手采摘、炒制。
“带着孩子来茶园采摘和制茶,非常激动、开心。”“原来茶叶是这样一片片辛苦摘下来的,以后喝茶可不能浪费。”参与活动的家长和学生们说着、笑着。
无独有偶。金寨县油坊店乡面冲村近日也迎来一批批游客。
去年以来,地处六安瓜片核心产区的油坊店乡,立足悠久的茶文化和丰富的茶资源,采取“以茶育人、研学一体”的模式,在面冲村打造集观光、采茶、炒茶、传承茶文化于一体的茶叶研学基地。从茶叶采摘到手工制茶再到传授茶文化知识,茶叶研学基地负责人陆崇军不遗余力地向游客们传授“茶叶经”,忙得不亦乐乎。
近年来,六安推动茶叶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转型升级发展,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吸引更多消费者来茶区休闲观光、养生养心,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从最初的农家乐到现在可以参与、体验的乡村生活,这就是乡村游的迭代和变化。”谈及如何抓住春日乡村游的契机,秦国伟认为,乡村游是形式,根本上是人们走出家门寻找内心归属,这一寻找的过程不只是走走看看,更需要体验甚至重温。
在舒城县晓天镇白桑园村,“寻兰问茶”茶旅路线颇有春天的气息。这个舒城小兰花的核心产区,不仅给游客讲好茶故事,还延伸茶产业链条,研发茶饮、竹枕、香囊等衍生产品,挖掘民俗茶饮食。
“来这里玩,就是想试试茶叶怎么做,本地美食怎么做。亲手做的,吃起来更香。”钟大爷和老伴从合肥自驾到白桑园村春游。年轻时的他在大别山区工作过,这里的美食、美景始终是割舍不了的记忆。现在回来看看,还能找到曾经的“味道”,这让钟大爷很欣慰。
今年的春日文旅季,六安立足资源禀赋,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全面升级。结合茶叶产区资源,打造研学品茗的消费场景,让更多游客有机会在茶园了解茶文化,参与采茶比赛,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制作属于自己的茶叶,找到乡村生活的气息。
提质升级,避免“千村一面”
乡村旅游的落脚点是乡村,“乡村气质”是吸引游客的制胜法宝。
这个春天,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林寨村的林水寨景区人气很旺,摸鱼捉虾、种养采摘以及沉浸式农趣体验深受游客青睐。
“发展乡村旅游,要本着立足乡情、因村施策的原则,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留住那份最质朴、最地道的乡村风情。”林水寨生态园主任左依姗告诉记者。
除了乡土味,六安乡村还多了一些“国际范”。“村超”“村BA”“村摩”活动让众多乡村各具特色。3月16日,在六安市金安区中店镇杨氏祠村,金安国际网球公开赛开幕,吸引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赛,拉开了该村全年举办26场小球赛事活动的序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
六安市在农旅、交旅、水旅、林旅、商旅等融合发展中推进“双招双引”,深度挖掘农业、水利、林业、中医药等资源,编制文旅产业招商项目并在线上线下同步推介。今年以来,已有35个项目被纳入省“双招双引”平台文旅产业项目,金额达70.32亿元。
“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社会紧密联系,不仅是激发乡村新活力的一种重要形态,更是乡村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提质升级的问题。我们通过引导和规划,避免‘千村一面’。”秦国伟告诉记者,乡村旅游要“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才能充分展现每个村落的“性格”,让更多游客愿意走进乡村、回归乡村,感受“乡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