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铔厂将索回后的硝酸设备重新安装并投入生产。企业供图
“C307-M型甲醇合成催化剂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大型甲醇催化剂的空白,其成功应用实现了国产催化剂替代进口催化剂在大型甲醇装置上使用,打破了国外催化剂对大型甲醇生产的垄断,促进了我国甲醇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9月29日,中国石化南化公司南化研究院研究员陈海波对记者说。
催化剂是现代化学工业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被誉为炼化工业的“芯片”。从硫酸生产到氯碱工业,从合成氨到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等,几十年间,我国炼化工业为解决十几亿人口的“衣、食、住、行”作出了重大贡献,催化剂技术功不可没。
然而,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催化剂生产一片空白,只能依赖进口产品,关键技术完全受制于国外封锁。
永利铔厂旧址现在是南化公司无机区。企业供图
坐落于长江北岸的南化公司,其前身可追溯到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于1934年创办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是中国化工的摇篮。当时,永利铔厂支柱产品之一的硫酸投产时,所使用的钒催化剂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的产品,价格高达3美元一公升。
偌大一个中国,竟制造不出自己的催化剂!1949年,时任永利铔厂技师的余祖熙在这非常时刻,担负起硫酸生产用钒触媒剂国产化研究的重大使命。
临危受命。余祖熙在钒催化剂领域的一片废墟中,带着两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助手,在一间破旧的实验室里,靠着一架感量十分之一的旧天平、两只旧电炉改造成的二氧化碳转化器、一桶废钒触媒、几瓶硫酸和纯碱之类的药剂,还有几本日本人丢弃的零星不全的旧杂志,于1951年成功试制出硫酸生产用的V1型钒催化剂,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包催化剂。
1952年,永利铔厂第一套钒催化剂生产装置生产出V1型钒催化剂数十吨,用于硫酸生产中,性能丝毫不逊于进口产品,从而避免了国外封锁造成我国硫酸工业及一大批相关工厂停产的危险。这一技术突破,获得了聂荣臻元帅亲笔签发的《国家发明证书》。
永利铔厂工人在生产线上包装肥田粉。 企业供图
在这之后,从变换催化剂、醛加氢催化剂到环己醇脱氢催化剂,再到最新研发的C307-M型甲醇合成催化剂,南化公司研发生产的一颗颗催化剂,不断丰富和巩固了我国的催化剂事业。
“C307-M型甲醇合成催化剂主要用于工业合成气生产甲醇,已经在国内外100多套装置上成功应用。”陈海波介绍。今年3月,该产品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
南化公司厂区。企业供图
中国的第一袋化肥、第一台高压容器以及第一套合成氨、硫酸和硝酸等装置……在“中国化工摇篮”诞生的35项“中国化工之最”,成为见证并推动我国化工工业从无到有、从近代化工走向现代化工的丰碑。
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7月1日,原“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将新中国第一号发明证书颁发给了南化公司前身永利铔厂厂长侯德榜,“发明名称”为侯氏碱法——利用食盐和合成氨联合制造碳酸钠和氯化铵的连续循环方法。(通讯员 郑瑞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