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春天,都被寄予着希望和梦想。
2月11日,全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暨重点项目推进会召开,吹响了拼搏奋战的号角,奏响了合肥高质量发展“奋进曲”。
此次大会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鼓足工作干劲、提振发展信心,抓招商、攻项目、促发展,努力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成效,拼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气象。
春风浩荡 咬定“发展”不放松
会议强调,要担纲承梁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服务保障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进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聚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具体路径,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要勇立潮头培育产业集群新优势,实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提质焕新、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人工智能+”六大工程,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发展靠项目,项目靠谋划,项目强、产业好,合肥兴。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努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挑重担、打头阵、当先锋。”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徐斌表示,新的一年,将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全面加快项目建设,奋力实现“开门稳、开门红”。持续提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级,完善国先中心运行机制,加快“科大硅谷”建设,大力推进场景应用创新,加速推动科技创新能力跃升。
去年一年,合肥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创近3年同期新高。
徐斌说,2025年将加快构建“6+5+X”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大力推进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能级,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影响力、竞争力。
春节假期,当千家万户沉浸在团圆氛围中时,安徽百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研发实验室却灯火通明。
这支专注于国产化人工智能软硬件研发的安徽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恒山326TA国产服务器,成功完成DeepSeek-V2大模型的适配与性能调优,实现综合性能提升20%,标志着国产AI算力平台在大模型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市科技局局长范进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强化统筹谋划,实施“六大科创行动”,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首季度“开门红”。“今年将持续做好创新策源类项目谋划,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推进成果转化和科技招商重点项目落地,实施‘携手共进’计划,以育促引,分层分类服务成果转化及科技招商企业。统筹高校院所在科学研究、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优势,开展产学研深度持续合作。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等牵头打造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提升产业链能级。”
“要坚持干字当头,奋发有为。”现场聆听了大会后,市林园局局长、市规委办专职副主任张骏信心满满。他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结合贯彻市委市政府2025年重点目标任务,把关于城乡规划和林业园林工作的要求细化、量化、落地化。
张骏说,将加快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市域规划统筹,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积极开展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推进市县级总规实施和住房、产业、市政等专项规划编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片区综合开发,统筹谋划骆岗公园、方兴湖、十五里河等重点区域规划。结合滨湖科管委实体化运作,深入开展未来大科学城规划的深化研究和半岛科学城规划的谋划工作。深入开展科大硅谷科创街区规划研究,推进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科创街区、科创楼宇。
击鼓催征 扬帆奋进正当时
会议指出,要树牢“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鲜明导向,进一步提升项目投资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加快以项目突破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今年春节,京东方、维信诺、康宁等重点企业“不放假不打烊”,坚守岗位一线忙生产、赶订单;正月初九,新站高新区175家规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全力以赴夺取一季度“开门红”“开门稳”……
春风里的答案,明确而响亮。
新站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邓其福表示,我们将聚焦“产业强、企业强、产品强”目标,持续优环境、强服务、促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实施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优化焕新融合行动,探索建立“特色园区+连片净地+工业上楼”的立体保障体系。同时,深化要素对接,帮助企业找订单、稳配套、挖增量,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卡位入链的腰部企业,力争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总量突破140家。加快智转数改步伐,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机,新兴产业涌动生机,未来产业抢占先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每16秒就能生产一块高效光伏组件,每天都有超10000块光伏产品发往全球市场……2月11日,在庐阳经开区的大恒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产线上,各项生产工序有条不紊地运转。
庐阳区科技局局长杨治表示,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奋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服务未来大科学城建设,聚焦“塔尖科技”,大力推动“都市科创”。牢固树立“产业为王、科创优先”理念,瞄准智能传感器、仪器仪表、孵化器招引方向,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招商,打造优质科创孵化载体,支持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花”,全力支持科创生态“枝繁叶茂”,促进科创资源凝聚、科创人才汇集、科创生态优化、科创企业聚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庐阳区经济社会发展添动能。
“这次大会,令瑶海产业发展的方向更清晰了。”瑶海区发改委党组成员、重大项目管理中心主任杨斌说。
近年来,瑶海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环境提升”三大行动,加快建设“五大瑶海”,奋力扬长、补短、追赶,不断探索产业新领域新赛道,招引头部企业做强腰部企业,做大专精特新阵容,2024年位居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59位,连续入围“赛迪百强区”且位次前移2位。
新的一年,杨斌表示,我们将聚力建设合肥东部新中心,加快推进十里产业长廊规划建设,积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谋划打造“三个一批”,即一批重大项目、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统筹推进项目建设,用足用好中央预算、政府专项债等政策资金,力争在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做出更多瑶海贡献。
百尺竿头 绝知此事要躬行
会议指出,要聚焦年度目标再发力,坚持能早则早、能多则多、能快则快,紧抓在手项目,谋划增量项目,力争取得更好结果。
当下,合肥轨道6号线一期、7号线一期、新桥机场S1线(合肥段)等在建项目正稳步推进建设中。
合肥轨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轶鸥表示,会议吹响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合肥轨道全体干部职工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合肥轨道将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以‘开年即冲刺’的奋进姿态,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何轶鸥说,将进一步优化运营服务,加快推进在建线路工程进度,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舒适的出行服务;坚持用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新颖化的思维方式打造具有轨道特色的商业品牌,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管理、人才等要素优势,探索构建“规建运”一体化片区开发模式;加快推动产业升级,重点布局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轨道交通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合肥轨道。
日前,安徽省本土孵化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成功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并获得千万元级订单,已进入量产阶段。
近年来,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紧密围绕人形机器人产业专题研究,全面摸排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全方位跟进零次方机器人项目孵化进程,将其纳入正在筹划建设的具身机器人数据采集及训练中心,为项目融资、技术服务、场景应用等牵线搭桥,服务项目提速增效。
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执行主任程羽表示,合肥国先中心将充分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引领带动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致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前瞻性布局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智能城市等未来产业,优化新型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加快构建“技术攻关-场景示范-产业引爆”全链条创新生态,全力以赴助力合肥科技和产业创新迈上新台阶。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资产。
成立于2012年的合肥城市云数据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是安徽首家获得云计算牌照的云服务商。公司起初专注于数据灾备和数据安全领域,此后逐渐拓展到数据中心、算力服务、混合云服务和数字化服务领域。
作为城市的产业数字化转型云底座,目前,合肥城市云数据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拥有1号数据中心、2号数据中心集群、3号数据中心,共建设4300个服务器机柜,数据中心地理位置优越。
“去年,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成功挂牌,是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合肥城市云数据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胜军说,当前,公司已陆续在武汉、上海等地建设数据中心,迈上跨区域覆盖的新征程,新的一年,公司将聚焦技术创新、服务优化等方面,建设数据中心,支撑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记者 许露瑶 代敏 李想 王骏超·